梁亦華 香港教育學院研究員
近日,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的香港教育學院發展藍圖檢討工作小組,再度否決教院正名為大學的申請。教院被折騰多年,大學之名依舊渺然。筆者實在奇怪,為何矢志成為亞太區教育樞紐的香港,偏偏容不下一所教育大學?
教院早在五年前已獲得香港學術評審局的「自我評審資格」,早已證明其教學質素已達大學水平。多年來教資會除屢次罔顧評審局,盲目質疑教院質素來反對正名外,亦提出兩點看似言之成理的理由:教院只有單一學科;學院之名沒問題,因外國不少著名高等院校也只有學院之名。
要半求半乞奮力求存
「學院」之名在外國不受歧視,並不代表身在香港的教院毋須正名。誠然,麻省理工等以「學院」之名享譽國際,然而同樣名稱在香港的詮釋便全然不同了。如前教院校長莫禮時先生所說,「學院」多用作「專業教育學院」,甚至「駕駛學院」。欠大學之名,令每年不少希望獻身教育的優等生屈服於父母壓力和社會偏見,對教院望而卻步;欠大學之名,令教院每年籌募捐款舉步為艱。不同於其他高等院校,教院沒有任何教會或工商巨賈的校友作靠山,即使費九牛二虎之力,也難以籌到配對補助金的下限。全港最大的師訓機構,卻要每年半求半乞地奮力求存,聲稱重視教育的香港人,會否為此感到羞恥?
再者,現時綜合性大學遍佈全港,各大院校盡皆開設工管學系,金融專才比比皆是,各大學的定位正日漸模糊。為何最有鮮明目標的教院卻反而因此被摒棄?難道教院必須倒模式地推行滿身銅臭的工商教育,才能配稱大學之名?
反映社會如何看教育
環顧海外各國,德國、瑞士、荷蘭、日本等均成立教育大學,顯示了該些國家對師訓如何重視。既然教資會偏愛麻省理工等外國例子,為何又選擇性地對西歐教育大學林立的現狀視而不見?
名正則治,名喪則亂。教院正名與否,並非只是數千師生的私事,而是反映了一個社會如何看待教育的地位,以及對師訓教育的重視程度。多年來教院的師訓發展因欠缺大學之名,在籌款、招生、交流等各方面已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到底教育局何時才能如其他先進國家般「不折騰」,還給師訓教育應有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