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曾概括胡錦濤的招牌句法是「既要」和「也要」以及「既不」和「也不」。這於胡氏既係立言,也是立身之道,故此方能在漫長的儲君歲月中熬過無數風濤。如今這一公式已不止於立身,更要用來立業了。
胡錦濤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的講話,提出「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此語一出,讚譽蜂起:胡主席的「三不表述鮮活有力,耐人尋味」;其中不折騰之句「老百姓感到很親切」云云。如此擦鞋只怕用力太過了吧?豈非暗喻胡主席以前的黨八股語言不鮮不活,老百姓覺得很不「親切」?
筆者早就批評過胡錦濤的文宣班底,致使胡的報告演講亁癟乏味,三紙無驢(典出《顏氏家訓》:「博士買驢,書券三紙,未有驢字」)。後來想深一層,這並非秘書之過,在這個東方專制之國,不是文如其人,而是「文如其主」。
毛澤東喜歡「二喬」(胡喬木、喬冠華)的文筆,非因他們寫得好,而是二喬對毛的文風參悟得最透徹。毛澤東文革中在天安門城樓上宣讀《五二○聲明》,原先由外交部起草,幾易其稿,毛都看不上。末了還是喬冠華執筆,通篇都是世界革命「紅色教宗」的居高臨下口吻,這才對老毛的脾胃。
及至鄧小平時代,二喬不吃香了。中共「里程碑式」的三中全會決議,原由胡喬木執筆,鄧小平不滿意,最後胡耀邦點名阮銘執筆,這才通過。而阮銘其後在「反自由化」中被開除黨籍,這真是歷史的反諷。
文如其主,幾代「核心」數下來,還是胡錦濤最遜。故而「不折騰」便語驚四座,如同黨八股的鹹魚亁貨裏蹦出了一尾生猛海鮮,果真鮮活得很,轉瞬間便成為最「雷」人潮語!只是「折騰」這詞就像《臥虎藏龍》裏周潤發口中的「江湖」一樣,很難繙譯。於是西夷亁脆不譯而照搬,中國「盛世」了「崛起」了,現代漢語對世界文化豈能沒有一點貢獻?
我甚至懷疑胡主席聽取了鄙人諫言,我早就力薦「團派」的真正精英李大同、盧躍剛(《中國青年報》冰點周刊前正副總編)進入核心文宣班子。看來似無可能,這兩位都很能「折騰」,絕非「不折騰」的信徒。李、盧均係我的筆友,惜乎因《冰點》事件投閒置散,成了草澤遺賢。我和盧躍剛結識更早,只知他現係行走江湖的獨行俠,風塵僕僕地遍訪趙紫陽的故舊,為的是撰寫《趙紫陽傳》。及至成書之日,會不會被「不折騰」的聖諭一舉封殺?實在不得而知。
逢周一、四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