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日冇馬跑,於是中午十二時仍然在家,睇完NBA一場水鬥水球賽(芝加哥公牛對奧克拉荷馬雷霆),就轉台睇「城市論壇」講中學教學語言,當日《明報》有全文刊登中大教育學院教授曾榮光之「香港家書」,詳盡分析當今之教學語言問題,十分精彩,《明報》又同時引述港大教育學院講座教授程介明:「學校必須中文書用中文教,英文書用英文教。」至於城市論壇之討論,因限於時間,幾位校長、教師的話只能說了一半,搔不着癢處。
以前沒有母語教學政策之時,香港學生家長冇咁重視中中與英中之別,特區政府強行欽點一百一十間學校為英中之後,有咗標籤效應,中中收生遇上困難,又碰上學生人數日減,縮班殺校之壓力隨之而來,於是中中校長教師無不怨聲四起,過去十年不少教育界之爭論事,多由此而來。
孫公登台,一反前人作風,一於逐步淡出母語教學(但唔敢開宗明義講到明──取消母語教學政策),實行教學語言微調,讓學生壓力逼使中中逐步轉軚,此招甚為陰濕,預料中中難以抗拒,逐漸舉手投降。至於用英語教英書,用英語教通識,討論家暴條例,講建築文物承傳,是否有足夠嘅講英語教師,啲教育高官點會知道吖,佢哋只識唱高調而已。英語教師的標準係中學會考取得英文C級,簡直係大笑話。
肥仔K讀中學時在地區band1英文中學就讀,除咗英語科老師英文頂呱呱之外,其他各科數理化、地理、經公等科,皆全用英文書,但老師講廣東話多過講英語,佢哋班同學好多入咗中大、港大、科大,英文考C者,不在少數,但港大理科畢業後,叫佢哋用英語講半小時物理、力學,肥仔K評論話:「佢哋未必做到程介明嘅要求喎!」現實啲講,用中文教英文書,考試以英文作答,係香港幾十年來之普遍教學傳統,只有極少數名校例外,而呢批名校之成功唔多唔少係建築於家長之痛苦上(如家長為子女做功課、搵補習先生)。曾榮光教授在新亞讀書年代,就係英文書中文教之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