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或以前的樓市,很多上車用家從大家庭分支出來,他們原本與父母(或再上一代)居住在同一單位,平均居住面積不多,當長大成人賺到錢後,自然期望搬出居住,其一是追求獨立自由生活,其二亦可騰出更多居住空間,讓其他家庭成員使用。
當較早年代香港經濟不斷起飛時,只要是勤力一族,基本上不難在社會找到工作,而當時的年輕人,不少受上一代父母思想影響︰完成學業後應不論辛勞,勤奮工作,盡早置業。
上一代積極賺錢買樓
因此,過去的年輕用家對細單位絕不嫌棄,他們明白「一分錢一分貨」的道理,只要有能力入市,即使先買下較細面積單位,日後也不愁換不到大單位。
反觀今天,核心家庭成員多數為一家三、四口,後生一族居住環境(無論在私樓、居屋或公屋)較以往為佳,他們畢業後亦未必有經濟壓力需要立刻找工做,導致搵工時左揀右揀,又或先旅遊、後搵工,甚至變成「隱蔽一族」或「電車男」一類,根本很難期望他們會靠自己能力,快快賺錢,買個細單位先做業主。
年輕人不熱衷自置居所
今天的父母們,對子女過份溺愛者居多,樂意讓成年子女留在家中居住,由其供養,故形成今天年輕人不會有任何實質壓力,要搬離父母家租屋住。
相關社會現象的改變,導致今天細單位需求較過往為低。
梁理中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