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經炮製加工成為中藥飲片後,可大大提高治療疾病的功效,故炮製學是中醫藥其中一個重要範疇。多部中醫典籍如《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雷公炮炙論》等都有記載不同的炮製方法,而李時珍所著的《本草綱目》中記載的炮製方法,大部份仍為今天藥學界所遵循。
製作中藥飲片的方法有很多,水製是其中一種常見的方法,常用的有浸、潤等。
其中「浸」的過程是將藥物浸泡在水裏,可將藥物的雜質去掉,並去除可溶於水的毒性;「潤」是用水將堅硬的藥物軟化,讓有效成份在煎藥時更容易釋放。
另一炮製方法為火製,即用火加熱處理藥物的方法,是使用最為廣泛的炮製方法,常用的火製法有炒、炙等。「炒」使藥物易於粉碎加工,並緩和藥性。「炙」是將藥材與液體輔料拌炒,使輔料逐漸滲入藥材內部的炮製方法。通常使用的液體輔料有蜜、酒、醋、薑汁、鹽水等。炙可以改變藥性,增強療效或減少副作用。
還有一種常見的方法是水火共製,包括蒸、煮、撣(粵音但)、淬(粵音吹)等。「煮」是用清水或液體輔料與藥物共同加熱;「蒸」是利用水蒸氣或隔水加熱藥物;「撣」是將藥物快速放入沸水中短暫潦過,立即取出;「淬」是將藥物燒紅後,迅速投入冷水或液體輔料中,使其酥脆的方法。
另有製霜發酵發芽
除上述三類以外,也有製霜、發酵、發芽等一些特殊製法。總之,飲片炮製得當,才能最大發揮藥效,而少數毒性和烈性飲片經合理炮製,更是確保用藥安全的重要措施。
撰文: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助理教授張艷波博士
逢周四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