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魚和鱸魚 - 蔡瀾

烏魚和鱸魚 - 蔡瀾

日本的烏魚,就是香港人叫的烏頭了,但是香港的烏魚為什麼沒人做烏魚子呢?新界的魚塘養了很多烏魚,到底烏魚是生長在淡水或海水的呢?台灣人吃的烏魚子和日本人的,有什麼不同?
先正名,烏魚學名寫為漢字是「鰡」,日本人至今仍照用,但年輕人已不懂,只以假名稱之為Bora。英文名為Mullet。
全世界的熱帶和溫帶都有此魚生長,上半身灰色,下半身白,有細鱗,頭部有脂瞼,似透明膜般蓋着眼睛。
基本上牠是海水魚,幼魚結群在河口或內灣中吃海藻,長成時向河中游去,故也成淡水魚,最後回到海中產卵。
在這時捕捉,魚已有二三尺長,卵甚巨,劏肚取出,有豬腰兩倍之大。鹽漬曬亁壓為扁平狀,就是我們在台灣吃到的烏魚子。
最初是日本人吃的,在日本海域的烏魚較小,長出魚子也不大,像中國的墨條,故以「唐墨Karasumi」稱之。台灣被日本佔領了五十年,吃烏魚子的習慣是從他們那裏學的。
世界上也有多個國家吃烏魚子,土耳其、希臘人都吃,意大利人更把烏魚子拆碎了散在意粉上面。
日本鱸魚叫為Suzuki,是外國鱸魚的變種,鱸魚就是Seabass了,日本種的學名為LateolabraxJaponicus,從北海道分佈到九州,朝鮮半島也產日本鱸。
和烏魚一樣,春天到夏天在淡水中生活,秋天游入海中產卵,不同的是烏魚吃素,而鱸魚吃小魚和貝殼類長大的。
其他種類的鱸魚,則分佈在全世界了。鱸魚的皮、肉和內臟都好吃,全身除了骨頭之外都美味。骨少,洋人尤其喜歡。
日本鱸魚的卵也可以曬成魚子,較少人知道這種吃法。卵比烏魚子佳,只有日本人會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