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問童子 - 陶傑

松下問童子 - 陶傑

「母語教學政策」慘敗,特區政府撥亂反正,本來很得人心,但「微調」之下,還留下「毛手干預」的中國式行政管理的尾巴。
例如:政府規定,「原則上」不准用英文教科書,課堂以中文講課;或中文教科書,以英語講授。
只要教師是一個像奧巴馬一樣的魅力名嘴,英書不論英教中教,都沒有問題。同樣,中書為何不能英教?
有一首唐詩:「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這一課「中書」,完全可以「英教」。因為這四句,仔細看看,完全沒有主語。「松下問童子」誰問的?是作者在問。「言師採藥去」,誰答的?是松下的那個童子回答。
中學生讀到這一課,也是學過英文的。一個機靈的教師,就可以臨時轉台,當做玩一個即興的遊戲:叫學生把這四句唐詩,馬上口譯為英文。
一見英譯,就要加上我(I)和他(He),「松下問童子」:Iaskedtheboyunderthepinetree,但還沒有完,他問的是,童子的老師到哪裏去了?
英語說出來,要追求精確,但是在中文,完全可以省卻。「言師採藥去」,不必加上Theboysaid,讀者都知道是童子在講話,他說老師進山採藥了,這句答話,就印證了「我」問的那個省略了的問題。
一首唐詩,在後現代的地球村世紀,完全可以用英語輔助教學。這樣一比較,小孩就會明白:原來中國語文是可以如此精煉簡潔的,原來「母語」,在留白的地方,是可以有那麼多豐富的邏輯和想像力的。比起今天成億上萬的偽中國人,張張嘴巴互相模仿學舌的嚕囌八股,什麼「打造經濟發展平台」呀,什麼「進行了一次投票選擇」呀,「大漢對少女成功進行了一次強姦」呀之類,中文原來可以比英文更輕盈而瀟灑的。一首唐詩,用英文來講授,不但可以完全行得通,而且同時令學生增進文化的通識,為將來做一個國際公民,做好心理準備。
然而特區政府也要伸出一隻毛手來管,不准「中書英教」,除非要有「理據」,由教統局「審批」。
松下問童子,合卷問白癡:但是,其中的理據,以當前特區這批樣子蠢蠢的、行為悶悶的、說話令人懨懨欲睡的庸官的智商,他能明白嗎?他會叫你回去,把「松下問童子」與英文文法比較的教法,先寫一份二十頁的Proposal,讓他們「轉介有關部門」,慢慢綜合研究,還不是得個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