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香港大學完成全球首個三聚氰胺引致人體腎石的研究。結果顯示,吃過毒奶產品並同時尿酸偏高的小童,屬腎石高危一族;大學又首次為尿液的三聚氰胺水平制訂指標,一旦超標即代表極有可能患腎石,應接受超聲波等檢查。
港大醫學院分析15名內地毒奶腎石童臨床及化驗結果,再以本港20名曾吃毒奶產品、尿液驗出有三聚氰胺,但沒有腎石的小童作對照研究,所有個案均屬3歲以下。結果顯示,停吃毒奶產品兩周後,一旦尿液的三聚氰胺含量逾7.1個單位(微克/mmol肌酸酐),即屬患腎石高風險個案。含量每上升10個單位,腎石的直徑就會增加1毫米。其他風險因素包括男性、尿酸偏高及尿液酸鹼值偏低。
上述內地腎石童個案中,有9人的兩側腎臟均有結石,4人患上腎積水,尿液三聚氰胺含量最高的個案達2,002個單位,即超標280倍。港大病理學系臨床教授林青雲指出,研究證實攝取三聚氰胺與腎石形成有直接關係,建議曾吃毒奶產品的小童定期檢驗尿液的三聚氰胺含量。若尿液含三聚氰胺但沒有超標,必須避免進食懷疑含三聚氰胺的食品,「如果三聚氰胺水平越來越低,就越來越安心。如果一直冇低到,要再做其他評估」。
建議港府納入恒常評估
該系名譽臨床教授譚志輝指出,公立醫院中只有瑪麗醫院等數間大型醫院可檢測尿液的三聚氰胺水平,資源及人手有限,須由港府三聚氰胺專家小組研究應否把此測試納入恒常評估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