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上海搶建金融中心 香港怎麼辦? - 李平

蘋論:上海搶建金融中心 香港怎麼辦? - 李平

國家發改委上周公佈《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之際,上海市長韓正在一個閉門會議上的講話也流傳到網上。內地傳媒隨後廣泛報道了韓正的內部講話,但聚焦於他所透露的今年首季上海將面對工業生產、財政收入及出口貿易同時出現負增長的困境,對於他強調要把建設國際金融中心作為上海轉型的突破口,傳媒則着墨不多。
受金融海嘯冲擊,上海經濟增長放緩在預期之中,但出現負增長,又出乎意料。上海是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之一,其困境說明內地經濟形勢之惡劣。在這種環境下,香港如果坐等中央政府出手打救,恐怕難以如願。
特首曾蔭權上月到北京述職時,總理溫家寶宣佈14條挺港措施,包括允許有條件的企業在香港以人民幣進行貿易結算。但國務院後來頒佈,人民幣結算的試點地區還包括長三角、廣西和雲南與東盟的貿易。而且,國務院很快就會出台加快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政策,對浦東金融區的目標、定位作出更為詳細的安排。
上海擁有天時(內地亟須發展金融市場)、地利(背靠長江流域)、人和(中央政策支持),未來的金融地位高過香港自不待言,金融專才北移上海也勢所難免,目前遜於香港的是其法治環境、市場自由度、金融機構集中度。但是,上海不是坐等,而是着手搶建金融市場,包括啓動立法,其中《上海市推進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條例》有望下月提交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預料最快在6月可完成立法,為改善金融中心的人才、信用、法制、服務環境提供準則。
韓正上周談及上海金融中心建設時,強調突破口是金融市場的建設,包括外滙、債券、產權、期貨等。他還表示,「希望金融機構與市場有關的部份到上海來,與行政有關的部門還是可以留在北京。」這種策略,自然更易獲得中央各大金融機構及監管部門的支持。
儘管有輿論認為,以中國的經濟總量,未來可以同時容納香港、上海兩個國際金融中心,但是,此消彼長之下,香港恐怕要淪為二等中心。要確保本港金融中心地位得到提升,有待政府、業界、學者合力探索揚長避短之路。
首先,香港有必要重新定位金融中心。香港如何與上海建立共享機制,在下一波的經濟增長中一同獲益?香港應加強與中央「一行三會」(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和保證會)的溝通,與上海一樣爭取他們的支持,並了解上海發展金融中心的定位及進展,了解台海兩岸金融合作的動向,才能確認本身的定位和發展目標。其二,香港有必要拓寬金融交易品種。金管局、證監會與其花精力爭奪銀行零售投資產品的監管權力,不如多用點工夫去幫助業界開拓新產品,想想如何從上海的金融發展中獲益,想想如何發展滙市、債市和人民幣結算。其三,香港有必要發揮背靠珠三角的作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將在2010年開始運作,東盟將成為中國第三大貿易夥伴,香港能否抓住珠三角發展綱要實施之機,爭取成為珠三角甚至泛珠三角與東盟貿易的人民幣結算中心?有些機會不是等來的,而是創造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