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斯潘不是自由市場信徒 - 何洋

格林斯潘不是自由市場信徒 - 何洋

何洋

去年十月底的一個早上,一位身形高大的男子拖着沉重的步伐在美國眾議院瑞本大樓(RayburnHouse)的石階拾級而上。踏進大堂,那男子停下腳步,深呼吸了一口氣,然後緩緩的移向二一五四室。門打開,房內的嘈雜聲突然消失,目光都聚焦在那剛踏入房門的人身上,那人慢慢地向放了自己名牌的座位走去。坐下不久,那男子以低沉的聲線說出自己的名字:「格林斯潘(A.Greenspan),前聯邦儲備局主席」。在當天的聽證會上,人稱格老的格林斯潘說了那番日後備受媒體不斷炒作的所謂「認錯論」。

聯儲局的存在已是干預

會上眾議院政府改革監督委員會主席魏德曼(H.Waxman)向格老提出質詢,問他是否懊悔其對自由市場的信念左右了他在位時的判斷,從而促成了由次按引發的全球金融風暴。
格老沒馬上回應主席的提問,而是把眼鏡摘下,閉目養神,然後說:「對於你的提問,答案是我在自己一向以來深信着的自由市場信念中,發現潛藏着的缺陷,為此我感到極度苦惱」。
深受蘭得(A.Rand)影響的格老,一般評論者都認定他是堅實的自由市場支持者。次按金融風暴發生後,不止魏德曼,很多喜歡事後孔明的所謂知識分子,無論是公共那種與否,都把矛頭直指格老,責難他的自由市場信念。
格老是自由市場支持者嗎?如果自由市場支持者的定義,是那人必須抱有凡是市場可以代勞的,政府不必插手這信念,從這角度考量,格老不是自由市場支持者。
作為前聯儲局主席,格老的確沒有在任內對金融市場的發展設置重重關卡。可格老沒有退一步去想,作為中央銀行的聯儲局,本身的存在,已是一種政府干預金融市場的行為。原因是中央銀行所做的工作,市場不但能做,而且比它做得更好。
以發鈔為例,讀者有否想過,為何發鈔總是政府的專利?實情是歷史上在中央銀行未出現時,人們的確享有選擇持有那家私人銀行所發的鈔票的權利,就像今天大家可以選用不同銀行發的信用卡一樣。後來當政府得悉發鈔原是一門有利可圖的生意後,為開拓財源便把它變為自己的專利。無論是十八至十九世紀的蘇格蘭(一七一六至一八四四)或是十九至二十世紀的加拿大(一八一七至一九一四),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在沒有央行的干預下讓私營銀行發鈔並沒有帶來金融市場的不穩定。相反,引入壟斷發鈔權的中央銀行後,高通脹和金融市場的波動亦日漸變得普遍起來。至於其他央行所負責的工作,例如作為最後借貸者(lenderoflastresort),向穩健(solvent)但資產流動性出現短暫問題的銀行提供資金,歷史上亦曾由私人結算所(privateclearinghouse)所承擔。
面對魏德曼的詰難,要是格老真的是自由市場者,他不但不應該發表那「認錯論」,更應向魏氏直陳央行作為一種干預市場運作的制度,正是這次金融危機的始作俑者。假使利率作為市價的一種沒給聯儲局視作調校室溫的溫度計般一時推上,另一時推落,即使未必能阻止是次金融風暴的發生,其殺傷力卻肯定會較小。有見及此,假如格老是如假包換的自由市場信徒,實應順便提出廢除聯儲局的建言。由是觀之,格老無視銀行體系在央行不存在,單靠合約法來約束行為的情況下仍可穩健運作的可能性,故他最多僅能算作半個(quasi)自由市場支持者。
有興趣了解銀行體系在央行不存在的情況下如何運作,讀者可上網看以下這文章。 http://www.econlib.org/library/Enc1/CompetingMoneySupplie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