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針:人死燈不滅 - 孔捷生

探針:人死燈不滅 - 孔捷生

「人死如燈滅」,這比喻很儒家,也很民間很草根。人道:誰誰「吹了燈」,聽去有點調侃,我卻覺得無甚貶義。燈滅說樸素而且豁達,「生者如過客,死者為歸人。」所謂視死如歸就是這個意思。
至於道家則詩化得多,一個人的死,是元神出竅,脫離軀殼,昇華到另一境界,謂之「羽化」。說到佛家,就更思辨和更形而上,人死謂之「往生」,是進入另一生命空間而已。佛家從哲學上解決了靈魂出竅的去處,稱之為「六道」──此處不詳析。
從文學角度,我更喜歡道家羽化飛升之生死觀,明亮而且華美,千百年來催孕出無數瑰麗傳說和神話。道家之說卻有一點瑕疵,就是太在乎肉身皮囊。相傳八仙中鐵拐李原是羽扇綸巾的讀書人,名叫李玄,他拜太上老君李耳為師,修煉至形神分離。某日他要魂魄出竅,就讓弟子好好看護他的肉身。怎知弟子不信師傅能還魂,竟把肉身火化了。李玄歸來,魂魄已無歸所,只好鑽入路邊乞丐的遺屍,遂成了衣不蔽體、蓬頭垢面的鐵拐李。
一個人的軀殼真有那麼重要?轉眼又要到趙紫陽逝世四周年的忌日了。趙公的肉身已被漫長的幽囚歲月熬成一把灰燼,至今仍未能入土為安。
反觀江青,按她的遺囑,死後下葬桑梓老家山東諸城。女兒李訥卻覺得太遠,無法守墓,萬一被砸,豈非大不孝?中共十六大後,江澤民對李訥說:不要葬回家鄉了吧?李訥便請求葬母北京,獲准後,江青入土西山福田公墓,立碑「先母李雲鶴之墓。一九一四年──一九九一年。女兒、女婿、外孫敬立」。無論江青給現代史留下甚麼章節,這個下場悲凉的女性終於得到親人的祭奠和紀念,這對她是極大的安慰。
趙紫陽所得到的憑弔和追思,又何止他的子女?「要吃糧,找紫陽」;改革開放的黃金十年;更有八九那整整一代人都會永遠記住他。他的骨灰安葬何處,有甚麼要緊?依我看,趙公絕對不要進入八寶山「國家領導人」公墓,胡耀邦不也沒有葬在彼處嗎?
我自己去國二十年,其間有至親去世了。然而,逝去的親人卻在我刻骨銘心的憶念中變得更親近、更完美,乃至昇華為永恒。人死燈不滅,她成了照耀我的生命的一盞燭光──此篇謹與我的一位朋友共勉。
逢周一、四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