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語教學政策失敗,名為「微調」,實為放棄。十年「改革」,變為十年折騰,不要緊,「經一塹,長一智」,當做摸索交學費好了。
前「港英」殖民地政府,教學的語言,沒有官方的「政策」。殖民地政府聘請政務官,只從皇仁、華仁這條線上挑人。香港也有愛國親中陣營,華豐國貨公司和金城鹽業銀行請售貨員、請經理,也只從香島、漢華、中業中學和勞校的畢業生中選。你挑你的,我取我的,從來沒有一個港督和教育司出來說:我請的人,比你們親中左校的高級。
此外,還有美國教會督辦的一批。美國人自知歷史淺,他不要你用英語上課,美國的傳教士更有器量,他們辦培正、真光,還用中文教學,正如美國政府新聞處,用中文辦《今日世界》、《兒童樂園》,連《讀者文摘》也有中文版,高薪僱用民國逃難來香港的文化人,給你最優秀的中文精神食糧,排這條隊的華人,通向自由神像的紐約港,通向哈佛耶魯的長春藤。「港英」也從來沒有說過:我從皇仁和港大這條線上請的,才是真正的精英,美國教會的那一套是次貨。
此外,就是一批民間的商人,在觀望市場大勢之後,自己籌辦的「英文書院」學店了:博允、格致、聖璐琦、聖這聖那的,為了裝扮洋味,看看英國首相,叫做白高敦,前首相,叫貝理雅,也可以租一座校舍,叫做「聖高敦」和「聖理雅」英文書院。
「港英」只會檢查消防條例,只要走廊不太窄,萬一火警,一座天台學店,不會連師生燒死三十六人,哈哈一笑,就會發牌。教師英文發音是不純正,英國人從來不管。然而幾十年來,這類飛仔學校,開片吸煙,溝女夾band,自己淘汰,也剩下幾家成功企業。大導演吳宇森,出身這一類梁山水泊的英文書院,也一樣成為美國品牌。吳宇森中英文行不行?中文不行,為何看得懂三國?英文不行,又為何能在荷里活,指揮湯告魯斯唸英語對白?
當家作主,土人執政,英國人留下的一套,你不懂的,千萬不要豪氣干雲,伸出一隻毛手,胡亂狎弄一通。把「母語教學」定為官方政策,自埋地雷,現在又「動大手術」,宣布設立「彈性班」,笑話吧?殖民地時代的教育,本來就充滿彈性,不然香港就不會成為三教九流人才合建成的奇蹟。
其中道理據說都是二千年前中國的智慧,像「無為而治」,像「治大國若烹小鮮」,無為而治,許多中國人都會掛在嘴邊吹水,英國人從來不說,他會做。「母語教學」的十年折騰,過不在母語,敗在僵化浮誇的中國式思維殘障,其實也早為「港人治港」判了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