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怨條命曳,今生今世去撈泥,出勤冇工分,孭住個鋤頭去修理地球,辛辛苦苦去搵食,今生今世冇希望,叫我點去做人,唉!難度過呢一世!」這是一首70年代流傳於廣東鄉間的知青斷腸歌,由一位被迫上山下鄉的知青創作,一位研究現代中國史的法國人記錄下來。
1968年,法國捲起一場紅色風暴;學生罷課,與警對峙,工人罷工聲援學生,連農民也加入抗爭。造反的學生中,有一位叫MichelBonnin。他發現,當時的法國大學生對中國特別好奇,尤其是毛澤東那句「造反有理」的口號,對年輕人很有號召力。
來港刻意結識新移民
MichelBonnin不是毛派擁躉,但覺得毛澤東這個人很值得研究,於是在大學畢業後決定來中國學好中文,以便研究中國現代史。他本想留學北京,但文革期間中外交流斷絕,惟有選擇最接近中國大陸的香港。錯有錯着,原來在香港研究中國,更加方便。
MichelBonnin來港後起了個相當吵耳的中文名,叫潘鳴嘯。為了學好普通話,他刻意結識新來港的大陸移民,結果碰上了幾位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毛澤東在1968年發起上山下鄉運動,全國1,700萬城市知青被趕到農村接受農民再教育。五穀不分的知青根本不懂耕作,無法養活自己,又被農民嫌棄他們分享農耕收穫。結果有些人自殺,有些人偷渡出國,來了香港。
他們有些人第一次偷渡失敗被抓,坐牢一個月後獲釋,再次偷渡。他們有些坐船,有些游水。潘鳴嘯認識的一個成功例子,先游了兩晚夜水到澳門,再找蛇頭乘船來港。「大陸仔」來到香港遭人歧視,只能當工人,掙錢少,但總比上山下鄉好。MichelBonnin把他的知青訪談錄結集成書,書名叫《失落的一代》,因為這些知青失去了教育機會,也失去了對社會主義的純真信仰。
六、七十年代的上山下鄉運動是潘鳴嘯的博士論文題目,他慶幸當年不能到北京留學,否則不可能知道這麼多真相:「我有一位朋友在七十年代留學北京,結果是,我在香港知道的比他還多。他在北京與一位內地生同宿,內地生告訴他自己是農民出身,後來揭穿了他其實是高幹子弟。」MichelBonnin又多舉一個例子:「中共裏最反資本主義的退休高幹鄧力群,寫書批判開放改革,前年出版,結果還是要在香港發行!」
記者 蔡元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