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襄請吃飯

王世襄請吃飯

王世襄博學多才,但他卻又是一位美食大家。去年五月,正是草長鶯飛之際,我赴京與他做訪談,早上去他家,相談到了中午,他要請我們吃飯,坐着輪椅電梯下來,到馬路上邊推輪椅邊走。他住廸陽公寓使館區附近有一家「義和雅居」的餐廳。甫坐後令我驚詫的是,當女服務員請點菜時,突見王老不緊不慢地卻從老式藍布衫的口袋裏,抽出一張紙片,原來他事先親手擬好了菜單,那刻,他手持此單逐一點來。時而詢問某食材有否?時又交待每道菜的做法。經理一見王老親征,忙將大師傅喚來。只聽王老向廚師問道:「有鮮蘆筍嗎?不是罐頭的,要新鮮的……」「有鮮蠶豆不?是剝兩層皮的那種嗎?……來一隻烤鴨,可要按傳統刀法片,不要太油膩,然後拿那鴨架燉娃娃菜吃……」還有「再要一個家常豆腐,得少擱辣,多擱邳縣的豆瓣,白斬雞有嗎?……」我們聽着王老和廚師這一番對答,已令大家暗自嘆服,同時也讓我知道所謂美食大家,便是並不隨着餐廳上的單子來吃,而有的是「吃主兒」的主見,講究的是新鮮的食材,只求味純並不求貴。一如汪曾祺、陸文夫、台灣的逯耀東等,美食家無不如此。
席間,王老談起自己在湖北咸寧「五七幹校」時之生活,艱難時刻似也體現出美食家形象,善待自己。比如自己去池塘採蓮蓬、吃蓮子,一氣買十四條公鱖魚,自創了空前絕後的「香糟蒲菜燴鱖魚白」的美食菜肴。真可謂地上事物,只在他食中,創造了楊絳「幹校六記」外的另一類生活。然而,對比記憶中的味道,王老也感嘆起菜肴之味,已今不如昔。京中餐廳,為競爭不斷推出各種花式菜肴,卻喪失了原有的口味,很多食材如新鮮蝦仁、大開洋、鱖魚等,亦因生態環境之異化而難覓原蹤影。那次,最後上桌的是最具京味的烤鴨,餐廳為吸引食客眼球,讓廚師現場將烤鴨片成薄片,根據王老之傳統刀法,是要每一片都連皮帶肉,而不像時下大多餐廳是皮肉分離。
烤鴨過後,端上的是王老的獨家菜式:鴨架燉娃娃菜,只見湯汁濃濃呈奶黃色,味道醇厚鮮美,娃娃菜已燉得軟糯甘甜且吸足了老鴨湯的鮮味。王老對自己這一獨創菜式十分得意,開心地對餐廳經理和大家說:「這菜式可加進我之食單,一般人啊,都不在意這鴨架骨,吃完烤鴨便完了,其實鴨架燉湯鮮美無比。」用看似不起眼的食材,做出令人讚嘆的美味,比用昂貴的食材烹調,更耐人尋味。
那日,最令我深感驚異的是,當憶念起那幹校的日子時,老人沒有一點苦大難忘的憤怨,反而只銘記了其中的幽默與快樂。從飲食之談,一掃往日多少坎坷愁緒多少磨難。其實,在他的一堆堆《錦灰堆》裏,不是清楚地向我們呼着:他與夫人袁荃猷最後決心從寃屈中走出一條自珍之路──用十年、二十年甚或三十年,默默地幹,最後讓「世人終漸識真吾」,其磊落胸懷,世所共仰。

張建智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