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價值 - 劉紹銘(嶺南大學榮休教授)

香港價值 - 劉紹銘(嶺南大學榮休教授)

顏純鉤的〈關於一場與晚飯同時進行的電視直播足球比賽,以及這比賽引起的一場不很可笑的爭吵,以及這爭吵的可笑結局〉是難得一見冶幽默諷刺溫馨動人社會寫實於一爐的小說。小說中的老爸,從大陸初到香港時,捱更抵夜的賣命,稍為安定後就把妻子和乳臭未亁的兒子接出來,把他「養得像白老鼠」。然後父子兩人在香港隊和中國隊對壘那天,邊往嘴裏扒飯邊哇哇大叫。
早前中港交鋒香港隊贏了,引起愛國球迷騷亂。飯桌前,兒子說香港隊這次也準贏。老爸本想誰贏了都不會加他薪水,但因為兒子偏幫香港隊,便隨口說:中國隊。
於是兩人打賭。中國隊贏了,兒子從此不准看電視。香港隊贏了,老爸也沒得看。中國隊進了一球時,兒子沉着臉,教訓老爸,「還沒完呢!你高興什麼?」兩人越吵越動氣,兒子教訓老爸說,「你是香港人,不幫香港隊,你就不對!」老爸說,「香港也是中國的一部分,這你都不懂?」兒子不服氣,反駁說:「反正香港是香港,中國是中國。中國有什麼好,廁所臭得要死!」
結局長話短說:父子最後和好如初。如果這位寶貝兒子像父親所說,「只要有電子遊戲機打,有電視看,做誰的龜兒子也無所謂」,長大後會是什麼樣子?顏純鉤寫的,是小說家言,周保松在〈活在香港:一個人的移民史〉(收在《相遇》)所記,卻是自傳。1985年他在廣東鄉下唸中一時。一天放學回家,母親告訴他過幾天就要移民香港了。他咬着牙說不,跟着眼淚掉下來了。
到了香港後,覺得一切格格不入,「走在街上,覺得所有人和自己一點關係都沒有。」每次返回廣東老家,馬上就有「着地」的感覺。這時期的周保松,看中國和香港的運動比賽,總替中國隊打氣。在感情生活真空的一段日子,他沉迷金庸和梁羽生的小說,心儀小說中人對「是非黑白的堅持,對弱者的同情,對朋友的道義,對承諾的重視,對民族的熱愛。」除了武俠小說,他還讀了魯迅,周作人,柏楊,殷海光和劉賓雁等人的作品,難怪他在何文田官立中學做插班生時,發覺跟香港同學「活在兩個世界」。他從不看卡通片,也不喜歡漫畫,更絕不玩電子遊戲。
1988年他跟國內一位同學遊北京。旅途中人家問他從那裏來,他總說廣東,不願說香港。其後六四事件發生,使他頓生天地蒼茫、無家可歸之感。留在香港,「便成了沒有選擇的選擇。」六四後他每年都到維園參加燭光晚會,覺得這是他和其他香港人站得最近的時刻,「也是做香港人做得最爽最自豪的時刻。」這麼說來,留在香港也不是沒有選擇的選擇,因為最少「自由」是香港的價值。

周保松本在中文大學唸商科。一年級時選了陳特的課,大三就決定轉到哲學系,畢業後就讀英國倫敦大學,得博士學位,現在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任教。他的身世和感受,頗近劉迺強在《信報》所說的「回嚮代」(見〈紮根新一代〉):「回嚮代的泉源,在於他們紮根香港,放眼長遠,不爭朝夕。……回嚮代成敗的關鍵,在於他們有沒有足夠的勇氣,告訴香港主流社會,他們全都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