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明年實施教學語言修訂方案後,將有百所中學同時設英文班和中文班,不過由於教育局每隔六年才評定各校兩類班別數目,料有中學取錄適合以英語授課的新生,多於英文班學額,超額新生將被擯入中文班,出現錯配。教育界預期會有眾多家長投訴校方配班不公,甚至進行司法覆核,引起學校行政混亂。 記者:倪清江
教育局局長孫明揚前日公佈修訂方案,撤銷英中和中中二分法,改以分班釐定教學語言。教育局會統計各校評核年之前兩年,所取錄的中一新生有多少人成績位列同屆全港中一生首40%,平均達至每班派位人數85%,即可開一班「彈性班」,即完全英語授課的英文班;未達標班別則列為中文班,最少半數課時須以母語授課。
「太多謎團未解釋」
各校的彈性班和中文班數目將六年不變。每年名列首40%的新生不會被自動獲編入彈性班,他們須應考中一編班試爭位。在一校兩制的中學,如屬首40%新生多於英文班學額,多出學生將被編中文班;同樣如這類優異生人數少於英文班學額,則排名首40%外的新生也有機會入讀英文班。
本身是中學副校長的教育評議會副主席何漢權舉例稱,如有被編入中文班的新生,發現有來自同一小學、但成績比自己差的同學獲編入英文班,家長定會作出質疑。何指出,修訂方案以校內分流,呈現很多漏洞,「太多謎團未解釋」。他相信會有子女入讀中文班的家長,當不認同編班結果,會向校方上訴,甚至提出司法覆核。
元朗區家長教師會會長廖慧慈表示,修訂方案公佈後,越來越多問題浮現,例如有中文班學生讀完中一後,成績好過英文班的學生,是否可以轉班,教育局將這交由學校自決,也可能會出現爭拗。
教育局早有先着,表明會向學校和家長隱瞞中一生是否成績位列同屆新生首40%,教育局昨未有回應家長可否要求當局交代這資料。
一試定編班 被指風險高
【本報訊】由明年實施教學語言修訂方案開始,在有彈性班和中文班的中學,中一編班試將成為分配新生接受英語或母語授課的主要工具,一試定命運。資助小學校長會主席張志鴻指這安排風險極高,定會增加新生的壓力,可能出現表現失手情況,呼籲各中學在計算編班時,也參考他們的小學成績。
中一編班試又名中一入學前香港學科測驗,由教育局提供試驗,各中學在每年7月初公佈中一派位結果後約一周舉行。
修訂方案下該試成績,將同時決定在一校兩制內的中一新生,可接受那種教學語言,料家長會向學校施壓再催谷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