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蔭權以身作則 - 古德明

曾蔭權以身作則 - 古德明

古德明 專欄作家

國際金融海嘯席卷香港,不少香港家庭生計岌岌可危。行政長官曾蔭權、政務司長唐英年、政制局長林瑞麟於是相繼招搖過市,東市買衣衫,西市買肉食,南市買電器,北市買脂粉。曾蔭權一擲萬元,林、唐酌量遞減,但也都五六千元一擲,說是要鼓勵市民用錢,刺激經濟。
但市民看見的,恐怕只是「官居下位,錢數未敢僭越」的為官之道;聯想到的,則是晉朝惠帝以及法國安唐妮王后給沒飯沒麵包吃飢民的忠告:「何不食肉糜?」「叫他們吃蛋糕吧(qu'ilsmangentdelabrioche)。」舊中國官吏濟民,不會這樣言傳身教。
宋真宗年間,壽州大饑,知州陳堯佐以私蓄買米,作粥放賑,當地官吏、富民見賢思齊,爭相效法,幾萬飢民因此得活。陳堯佐說:「吾非行私惠。蓋以令率人(命令別人行善),不若身先,而使其從之。」(《續資治通鑑》卷二十四)
陳堯佐這樣的以身作則勸富救貧行動,舊中國無代無之。直到清朝亁隆年間,我們還看到淮安知府衞哲治「捐俸,益以勸募」,解民倒懸(《清史稿.衞哲治傳》)。
新中國成立以來,官場減俸捐廉濟弱扶傾故事成為絕響,代之而起的是另一類故事。香港自然不例外。
比如說,董建華主政香港期間,藉亞洲金融風暴之便,以「工人增值,共度時艱」為名,率先大幅削減公營機構新聘雇員工資,商界爭相取法,於是貧者越貧。同時,董建華又以「高官問責」為名,給所愛高官加薪一倍,商界心領神會,於是富者越富。一九九七年,英國香港總督彭定康月薪不足三十萬元;二○○七年,中共香港行政長官曾蔭權月薪將近四十萬元。同時,香港市民月薪不足三千元的一九九七年有五萬多人,二○○六年則有十四萬多人。這叫做時艱共度。
不是這樣,香港那些高官怎麼可以用錢如水,勸民消費;曾蔭權政府又怎會屨及劍及,大肆擴充高官問責制度。他們的經濟發展局長吳惠蘭也未忘藉國際金融海嘯之便大聲疾呼:「工人可不可以減一半工資,繼續做下去?」
當然,新香港還有其他刺激經濟手段。月前,為了舉辦奧運馬術比賽,他們花了十二億元鋪設比賽場地,比賽十四天之後,設施就陸續拆毀;為了響應中共號召,他們又準備撥款一百億元給地震的四川,不管受惠的是共幹還是災民,也不管《香港基本法》有明文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財政收入全部用於自身需要,不上繳中央」。
至於時難年凶扶傾濟弱,那是舊中國的封建思想,不符合現代高官問責精神。所以香港扶貧委員會二○○五年成立,無所事事,二○○七年就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