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到堆了一屋的書都告誡自己不要再輕舉妄動,不要再像愛美的女士走進時裝店那樣一股腦兒的把各種各樣的書買回家。只是告誡歸告誡,每次走進書店都恰巧碰上喜歡的作者,感興趣的書或搶眼的話題書,結果還是抱了一大袋書回家。
前幾天到書店有點不同。只逛了五分鐘抓了一本書就走,沒有再四處蹓躂,沒有翻其他甚麼書。為的是想盡快,集中看這本新買的書。
是那本書這樣吸引呢?不是甚麼當紅作家的書,是《聽楊絳談往事》。是一本楊絳先生的傳記。
從《幹校六記》開始喜歡看楊絳先生的小說、雜文。她的從容,恬淡自持,透徹、幽默感躍然紙上,教看的人看的心平氣和,怡然舒服,時有會心微笑。最愛看的一篇雜文叫「隱身衣」莊諧並重,看的我不時從心裏點頭稱是。
楊絳先生說的隱身衣不是H.G.Wells科幻小說中的發明,而是由卑微這種料子做成的凡間產物。只要身處卑微,人家就視而不見,見而無睹。這不正正像穿了「隱身衣」一樣嗎?文章有一段談話是這樣的:
「猴子爬得愈高,尾部又禿又紅的醜相就愈加顯露;自己不知道身上只穿着『皇帝的新衣』,卻忙不迭地露脫『隱身衣』,出乖露丑。好些略具才能的人,一輩子掙扎着求在人上,虛耗了畢生精力,一事無成,真是何苦來呢。」
《我們仨》也是很喜愛的一本書。只是不管楊絳先生怎樣輕描淡寫,她對丈夫及女兒圓圓的思念還是讓人心痛不已,這幾年都不敢再翻看。
一直奇怪這許多年來怎麼沒人為楊絳先生寫傳記,讓大家好好重溫她們這一代長於患難的人是如何在艱難處境下紥實做學問,如何在遭逢噩運大變時自愛自重,不隨波逐流。終於看到吳學昭女士為她立傳,當然要立即捧回家,好好聽一聽楊絳先生九十多年的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