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彈性班」為家長學生添煩添亂 - 盧峯

蘋論:「彈性班」為家長學生添煩添亂 - 盧峯

教育局把最新的教學語言政策稱為「微調方案」不僅名不正、言不順,更明顯是在自欺欺人,因為新的方案實際上宣佈了母語教學壽終正寢,實際上推倒了過去十年來實行的語文教育政策。往下來香港中學將會回到類似改革以前那樣,由各學校彈性採用中文、英文或中英混合授課;往下來香港中學不會分為英中、中中,只會分為彈性中學及非彈性中學。像這樣從名目到實質的重大改變,還能說是微調方案嗎?
母語教學政策限制了學生及家長的選擇,減少了學生接觸及使用英語的機會當然有需要改善,有需要改革。但以搞彈性班為主的所謂「微調方案」卻可能引來更多混亂,卻可能令家長在選擇時更困難,卻可能令學生特別是成績中下的學生面對更大的壓力及困難。
按照政府的新建議,任何中學只要具備一定的條件例如學生成績、支援配套就可以開設一個或多個彈性班,選擇以英語教授全部或部份科目。這樣,一些原來的英文中學為了標榜本身的水平便會改動課程,把整個學校變成純英語學校,連一些不必採用英語授課的科目如體育、音樂、視覺藝術、宗教等都改為用英語教學。而只能開少數或甚至一班彈性班的中學則可能會大規模改變教學及科目的安排以遷就使用純英語的彈性班。結果,從課堂到科目安排,從教職員調配到學生上課的程序都要大幅改動,不斷修改。這不是將令學校內部出現各種各樣混亂及不協調的情況嗎?
學校內部的混亂固然值得憂慮,家長及學生面對的問題更大。最明顯的就是有關學校的資訊變得模糊及混亂。過往分成中中、英中雖然有點僵化,但家長及學生至少知道所報讀的中學水平如何,使用何種教學語言。但在「微調政策」下,即使只能開辦一班英文班的中學也會成為「彈性中學」,跟很多原來的英文中學看齊。換言之,家長及學生將比以前更難分辨不同學校的特色,更難分辨不同學校的好壞,更難作出適合自己的選擇。這對家長及學生不是弊多於利嗎?
教育局方面說,家長可以透過中學概覽知道學校在各個科目中的教學語言安排,了解學校是否有開辦彈性班。然而概覽的資訊極不全面,整份概覽根本不會列明各學校彈性班及中文班的數目,家長即使逐家學校詢問也未必得到確切的回覆。他們依然不能掌握不同學校的好壞特點,依然只能在資訊不足的情況下作選擇。這對家長及學生不是很不公平嗎?

同樣令人擔心的是部份學校為了爭取注意,為了在招生時不吃虧,可能會集中資源及人手催谷僅有的一、兩個彈性班,把英語水平較好,教學經驗較豐富的老師放在這些學生身上,其他大部份學生則受到忽略,則無法得到足夠的支援。誰都知道,水平較低的學生其實需要更多的支援,更多的幫助才能跟得上課程的要求。偏偏政府的「微調政策」卻反其道而行,令資源特別是英語教學的資源一面倒流向水平本已較高的學生。這不是無形中令學生之間的差距拉大,令水平不足的學生更難追上嗎?
母語教學政策無疑需要修訂,但政府今次推出的「微調方案」帶來的不是甚麼實質的改善,而是令教學秩序更混亂,令學校資訊更含糊不清,令家長更難選擇,令學生更難適應。像這樣的改革除了令政府官僚卸下母語教學的政治包袱,除了令官員少點麻煩外,對學生、對家長有甚麼好處呢?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