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粒皆辛苦 - 林夕

粒粒皆辛苦 - 林夕

慈善團體多得科技進步,現在沿街籌款可以透過「八達通」進行。如果科技真夠發達,就不必在街上籌款了。真正想發達的是「八達通」吧,每次捐款行政費竟需要十元。平常在便利店買十元以下的東西,豈非叫商店虧本?
其實,在街上賣旗籌款是很低科技的方法,有心找對應機構捐款的人,現在大有其他更簡便渠道。小時候,(啊,我的小時候是很久很久以前了)當童軍時也試過沿街兜售,有慈善為名,不像政客派政治傳單,要飽受白眼,但大太陽底下,沒有受過軍訓的童軍,拿着捐款箱在人來人往中努力堵住準善長的去路,筋疲力竭之餘更自覺是阻路分子。那刻雖想到「施比受更為有福」,也想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賣旗的客路,都是沒有心理準備的過路人,沒有時間搞清楚捐款對象,來不及核對時,儘管有善心,頂多捐那十元八塊,真是粒粒皆辛苦;要動用那麼多人手,不夠划算,雖說都是義工,也是人力成本,本來可以用於其它社會服務。如今港人連做善事都十分精明,也是政府沒有教過的應有之道,就是看清楚募捐對象在做甚麼,對一些名氣響亮的慈善團體,都很關注其行政費用比例,要錢捐在刀口上;因此,賣旗能爭取的「衝動性消費」,效益隨網上地面媒體發達而遞減。
個人在外面捐得比較放心安樂的經驗,都是在連鎖書店及超市排隊結賬期間,看清楚捐款箱上的機構,覺得可信值得,往往手筆也比較大。今年籌款肯定倍加艱難,但鬧出這單賣旗不能四通八達的社聯有怪莫怪,賣旗是落伍了,單是那貼紙,既犯成本又不環保。
(編按:李怡專欄本周暫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