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時體育評述員中,丹尼爾(原名陳恩能)可能沒有徐嘉樂的千錘百煉、丁偉傑的詳盡資料、Keyman的獨特風格,但他有搞笑本能、想集各家大成的好學態度,背後還有8位香港頂尖健兒做他「後台」。身兼評述員、司儀、主持及運動員經理人,百足咁多爪的評述員,丹尼爾算是第一個。記者:徐嘉華 攝影:王子俊
經理人篇
香港選手值得賺多些
丹尼爾06年開始做運動員經理人,開香港體壇先河;他表示,雖然「風之后」李麗珊在96年奧運奪金後,也找來好友凌偉民當經理人,但後者沒有再簽其他人,也不當是一盤「生意」去做。
「我的出發點,是想幫香港選手搵多點錢;眼見不少港將收入微薄,而實際上他們是有市場價值,我就幫他們找『生意』。」
像丹尼爾最先簽下的滑浪風帆3人組,是先有商業機構找他們拍廣告,但他們又不懂索價,於是就找了丹尼爾幫手。丹尼爾說,做運動員經理人令公司在過去兩年有可觀的收入(不願透露佣金多少);至於運動員,像李致和就十分享受經理人打理對外事務,他亦樂得收6位數字的廣告費呢!丹尼爾說:「要幫運動員建立形象,多些出席活動宣傳自己,過程中他們也收穫不少;像何智豪多接觸外界事物後,人也開朗起來。像蘇樺偉,我們替他找到免費贊助的助聽器,這些都不是金錢可以衡量的。」
評述員篇
京奧搞gag出位
從04年評述本地波開始(不計兼職做F1評述員),丹尼爾已入行4年多;直至去年京奧,與石金華合作做奧運評述「孖寶」,才因搞笑一炮而紅,難怪他正朝「搞笑得來專業」的評述路向邁進。
他說:「講每場波或每場車(F1)之前,我會做足準備,然後在節目盡情演繹。我受不了平舖直敍,與石金華就是以講得有趣做出發點,希望令人睇得開心。」
30歲的丹尼爾自小就睇波,首次現場睇波是88年歐國盃,當時他才10歲。「我很容易被感動,像重看86年世盃,見到馬勒當拿『上帝之手』,也睇到眼濕濕。」
就憑對體育容易被感動的心,他已講了足足5季一級方程式。他說:「評述賽車,我算找到自己的位置,但我亦想做好足球,講到尾是想成為另一個徐嘉樂。」
運動篇
日跑4公里keepfit
丹尼爾每天早上6點多起床,跑完4公里路才上班。他說:「京奧之前知道要做電視評述,為了出鏡好看點,便節食減肥,但我由180幾磅減到160幾磅後,便好唔開心,想到辛苦工作後,連食都要就住就住,個人就變得好躁,又無精神,於是決心以跑步代替。」減肥的另一個「誘因」是要多接觸旗下運動員。
丹尼爾說:「我不想成個肥仔般站在運動員身旁,深層來說,見到蘇樺偉每日操練兩小時、李致和日日早上6點多去游泳、踩單車,下午又去跑步,作為他們的經理人,我感受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