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很不習慣地鐵變成了「港鐵」,有時寫了「地鐵」出來,會給編輯改成「港鐵」,以正視聽。但有些事情,一旦習慣了,就變成一種生活的部份,像是身體的自然反應。說在「尖地恆」(尖沙咀地鐵站恆生銀行)等人,已經是一種公開暗號。
《城市中國》這期講地下空間,檢視了全球地下鐵路系統,各有優長。倫敦是最早開發地鐵的城市,影響深遠,但百多年以後,已出現老化。其他大城市如紐約、巴黎等的地鐵系統,已經有自己的一套特色。地下城自有自己的空間風格與秩序,人在地下也有一種集體的禮儀與習慣,與地上的世界截然不同。文明生活,就是由這些引人入勝的細節組成。幾米的《地下鐵》妙想天開,一個盲女走進地下,彷彿是愛麗斯夢遊仙境日誌,你永遠不知道會坐上甚麼車,把你帶往甚麼地方去。
美國抽象表現藝術家MarkRothko早年畫了一批紐約地鐵油畫,畫中人個個臉容蒼白,如幽魂,擠在一塊,趕上班趕上學,反映了現代生活的空虛與無奈。真實的紐約地鐵,骯髒混亂,人種混雜,也有許多這樣臉容蒼白的人兒。有一次,看見一個小女孩,在擾攘而人聲嘈雜的車廂裏,安靜地讀一本書,書頁還夾着她自製的書籤,就大大寫着:bookmark一字。她的專注與安靜,令身邊的乘客都沉默下來。
這樣的風景,在地上喧鬧的城市生活較難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