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樓按息率在十多年前定在最優惠利率(P)以上,隨着業務競爭加劇,按息亦一度因「鬥平」而低至「P減3.25厘」水平。
近年香港出現嚴重的「負利率」環境,按揭銀行亦不再走「薄利多銷」策略,故新造按息有上調趨勢。自金融海嘯出現後,銀行界在「不願造」按揭心態下,自然想進一步調高按息,但要回升至P以上,機會則不大。
過去,銀行可收取高服務費用及高息率,其實有特定的客觀環境及因素,當中包括︰(1)銀行屬政府保護行業,業務競爭不大,各銀行傾向和睦相處,而利率協議亦發揮團結業界的作用;(2)普羅大眾教育水平不高,容易認同銀行的收費;(3)消費者權益未被社會重視;(4)市場缺乏投訴機制;(5)資訊不夠流通,客人無法比較收費及息率;及(6)傳媒及政治團體的影響力不大。
個別銀行加息影響有限
環顧今天,上述條件已不存在於本地樓按市場,而「按揭代理」及「轉介服務」等新興行業,多少亦鼓勵貸款申請人在選擇銀行時,要貨比三家,而市場時有競爭,即使部份銀行將新造按息上調,亦無可能影響整個行業,加息幅度亦未必一致。
筆者認為,按息不應調升至P以上,皆因P定義為「借款予最好客人的利率」,而樓按貸款屬有抵押貸款,對銀行保障相對大,筆者找不出甚麼理由,在今天環境,銀行可以收取高於P的新造按息!
梁理中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