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找回救急扶危的神聖初衷 - 吳志森

請找回救急扶危的神聖初衷 - 吳志森

如果歷史可以重演,事情可以從頭再來,在明愛醫院門前失救的楊先生,生命可不可以挽回呢?只有上帝才知道答案。但是,從明愛醫院總監馬學章醫生親自撰寫的報告,公眾可以看到其中一些細節,若每個醫護人員都盡責盡心,視救急扶危為最基本最神聖的任務,那麼,更多慘劇或許可以避免。
事情發生後,不少人矛頭指向當值的接待文員,指她沒有立即致電求助,而要司機自己打九九九。報告亦批評這位文員不符求助者期望,令人感到她冷漠和缺乏同情心。

解釋太輕描淡寫

但報告卻爆出令人更震驚的訊息。剛巧路過的外科醫生見有人在醫院門外不省人事,致電明愛急症室,要求派醫護人員到現場,醫生立即對病人進行心外壓急救。但報告說,急症室的護士表示聽不清楚電話的內容,並大約在六分鐘後,才致電保安組。替病人急救的外科醫生,見急症室沒有派人協助,再致電求救,但急症室的護士事後說,已記不起有這通電話。
為甚麼急症室的護士收到外科醫生的求助電話,要六分鐘後才有行動?人命關天,如果電話訊息不清楚,為何不盡力問個明白?報告批評「急症室有關職員對求助電話的處理,明顯有不足之處」。「不足」?太輕描淡寫了,可以解釋得了視求救如無物,視人命如草芥的輕率態度嗎?對急症室護士的做法,馬學章總監自己也不明所以,惟有想當然:「我相信他們當時一定有其他要務,因為當時急症室仍然處理病人,亦接近他們的交更時間。」
「接近交更時間」,馬學章說漏了嘴,無意中點出了問題的要害。交更大過天,是不是耽誤六分鐘的關鍵呢?報告沒有說明白這個問題,以醫管局行政總裁蘇利民為首的專責委員會,必須尋根問底。六分鐘可否救回一個心臟病人的生命,沒有人說得準,但肯定的是,跟死神搏鬥,必然要爭分奪秒。

醫護本質被吞噬

從醫護人員的態度、醫院的設備、整家醫院的設計和佈局、出事後醫院高層的回應,都反映了「麻木不仁,少做少錯」,已成為這些醫護人員習以為常的文化。醫院收急症,一般由消防處的救護車運來,急症室根本沒有任何準備,直接收取求助電話,護士收到求助電話後不知作何反應,可能是常態。偌大的明愛醫院,竟然沒有一部可攜式的心臟除顫器,有的,都笨重得無法移動。從設備上看,不但是明愛,連整個醫管局也只有少得可憐的二十五部除顫器,可見醫管局的急症室從沒打算拯救在醫院以外出事的病人。
指示到明愛急症室的路牌長期不足,但醫院高層明知卻沒有要求改善。明愛依山而建,通道複雜,但長期如此,沒有任何改進辦法。出事後明愛高層的反應,是「員工跟足指引,已盡了力」,在輿論壓力下才被迫改口,但人們都明白,衝口而出的,才是真心說話。這一切,都反映了救急扶危的醫護本質,已被龐大的官僚機器所吞噬。不找回醫護神聖的初衷,悲劇將會不斷重複。
吳志森
資深傳媒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