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內地房產開發出泡沫後,中央除了增加轉售利得稅,指令開發商囤地一年也要徵稅外,更有一項有趣的行政措施,不得濫用豪宅之類形容詞;奢華夢吹入尋常百姓家事小,加劇貧富懸殊破壞和諧事大。
這就為難了為開發商做企劃的,不唱好,不吹噓,難道要把廣告變成謙卑的藝術?九龍界限街有一家別墅名為「可以居」,屋主又謙卑得極限到惹人妒忌了,跟西九的「君臨天下」對比,恰如天上人間,要我報地址,說我住在「君臨天下」,是會臉紅的。
香港樓盤傾向於賣感覺,特別是電視廣告及街頭看板,主打外國風情,彷彿普天下皆為浪漫福地,遇上地點不夠高貴的,就索性不提,能蒙過去就算了。廣告耍花招忽悠的現象,自然無分地段。在網上看到一段「地產忽悠大全」,諷刺售樓廣告天花亂墜:偏遠地點是「遠離鬧市煩囂」,郊區鄉鎮則「回歸自然,享受田園風光」,緊接鬧市當然「坐擁城市繁華」,房型很爛是「個性化設計」,樓間距小可以「鄰里親近,和諧溫馨」,邊上有診所則「擁抱健康」,邊上是荒草地也能「超大綠化」,附近甚麼都沒有便號稱「簡約生活」──達到亁坤大挪移化境,讓我們學習到怎樣凡事往好處想。
一分錢一分貨,賣房子是很大的投資,當然不會迷失於文字的法力,但既然賣樓想賣感覺,住客故意給哄騙到順勢自我催眠,帶着這些感覺進新居,邊上有垃圾站是「人性化環境管理」,也是好事,不是壞事。廣告讓世界更美好,元朗「六本木」的住客自覺擁有了東京潮地的氛圍,應感激名字的魔力。
(編按:李怡專欄本周暫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