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雷曼迷債風波 簡達恒建議<br>銀行賣投資產品獨立監管

回應雷曼迷債風波 簡達恒建議
銀行賣投資產品獨立監管

【本報訊】去年9月,雷曼兄弟倒閉導致本港逾萬名雷曼迷債投資者成苦主,銀行業在金管局與證監會監管下出現懷疑銷售失當。此前,金管局委任獨立顧問簡達恒,為銀行體系穩定發展撰寫報告,簡達恒昨回應立法會議員質詢時稱,金管局及證監會可考慮單獨就銀行銷售投資產品監管,或由單一監管機構處理。 記者:李培瑛

簡達恒去年7月發表《金管局維持銀行體系穩定工作的研究報告》,當中雖有提及銀行成為金融產品「超級市場」可能面對的風險,及涉及的監管問題。但立法會議員劉慧卿指,該報告早於去年7月發表,雷曼迷債事件卻在去年9月雷曼倒閉後發生,是份「過期」報告,金融海嘯影響既闊且深,接二連三有金融機構倒閉,本港是否應該從中吸取教訓,又指雷曼迷債引起的連串事故顯示監管出現問題,質疑報告沒提任何意見,直斥該報告過時兼缺乏實際建議。

劉慧卿斥報告過時

簡達恒反駁,報告撰寫前,次按危機已發生,針對其後的雷曼事件,金管局應加強監管銀行銷售投資產品,銀行亦應提高員工培訓,同時金管局與證監會須了解市場上銷售的產品,作出相應風險評估,這些建議在報告中亦有提及,反映報告並非「過時」。
由於銀行業在金管局與證監會兩方面監管下,出現懷疑銷售失當問題,故香港應否推行單一或超級監管機構的模式,成為討論焦點。簡達恒稱,本港設立單一監管機構,可能是長遠出路,但並非短期內優先處理的項目,本港可從多方面研究,例如單獨由證監會監管,或擴大金管局權力作全面監管,甚至將個別業務交予單一監管機構處理。他指出,設立單一監管機構的研究保守估計需時至少5年,短期而言,金管局與證監會的角色及分工需明確釐訂。

簡達恒:報告已建議金管局與證監須了解市場上銷售的產品,作出相應風險評估。

金管局、證監須釐清分工

他又稱,個別地區如英國的金融服務管理局(FSA),其單一監管架構亦遭批評,料香港設立單一監管機構,會引起無數爭論,目前「一業兩管」做法不存有重大問題。
金管局總裁任志剛出席公開場合時表示,即使設有超級監管機構的地方,也同樣發生雷曼迷債事件;英國推行超級監管機構,有很多規管行為審慎監管銀行,但因力度不足,最終亦有銀行擠提被接管。
任志剛強調發生銀行違規銷售損害投資者利益事件,並非一業兩管引發。金管局對有關政策並無既定立場,需待政府小組委員會研究。
工銀亞洲(349)董事兼副總經理黃遠輝稱,成立超級監管機構管理銀行運作難免出現權力過份集中的情況,但相信對業界有一定好處。他以雷曼迷債事件為例,金管局及證監會在監管分工上,明顯有未能盡善之處,加上市場上複雜的投資產品越來越多,不像過往般單一。銀行目前同時受金管局、證監會及保監會監管,若監管由一機構統籌,更能有效做好監管,亦屬合理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