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 恩 - 鄧達智

感 恩 - 鄧達智

讀友來郵,訴說讀〈不識感恩香港人〉感想。問:「應該對香港政府,地鐵公司還是巴士公司感恩……?」
某程度上都可以,因為他們的存在不表示我們極方便的交通系統唾手可得;有賴他們無論如何,可說精心細意的安排及勤工才獲致世上一流高水平香港公共交通之名。重要是這個城市的存在,得來不易;就是不滿意你還可以有臭罵的自由,各位,步過深圳河已經是另一回事。先進如倫敦,泰晤士河兩岸你以為沒有人罵?罵歸罵,重要是那個政府部門那間交通公司可否聽到?可會做到?
幾個朋友飯聚,有法國人有英國人有意大利人……,說起聖誕新年這幾個西方先進工業國的交通安排,人人從罵到笑,都說早已習慣,罵來無用;當中有人想起:「你們東方人真幸福,日本的子彈列車晚點十五分鐘,香港的地鐵斷電一小時成了全國或城中頭條新聞……」說完,人人捧腹大笑,不可思議,一些號稱世上一流民主的社會,經常受到生活上諸多不便,便是人民。
幸福非必然,我寫〈感恩〉非為kissanybody'sass,以事論事,慣常自求多福是香港人本來最大的福祉,可惜漸隨時光流逝,我們卻未感可恥!英國人從來沒有給過我們免費午餐卻給了自由;其他的,請自己搞掂。直至彭定康時期突然空降各式福利及教育低下化,自此港人本可引以為傲的特質,隨聲音多多卻無實質行動的社會方向而沉淪。老得掉了牙的說法:「不要問這個地方給了你甚麼。問問你給了這個地方甚麼?」
對自己的城市事事偏幫當然不智,若然不能客觀評理,應罵應讚能作出平衡是我們的責任。納稅人不一定大晒,付上車資也不一定大晒。比較稅款,香港人入息的十多巴仙跟歐洲大部份國家以四十巴仙開始計算,與高昂交通費用比較,我們的付出簡直不算一回事,人在外面跑多了,總覺香港人身在福中不知好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