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就啞了 - 陶傑

一問就啞了 - 陶傑

十九世紀的印度,還是殖民地,那時英國考聘派去印度的政務官,有一條很著名的短題目,叫做:「為謬誤分等級。」(classifyfallacies)。
因為管治一個地方,最怕思維出現殘障,管理殖民地,英國人只講「常理」(commonsense),用常理來判斷,就是對抗謬誤的最佳辦法。
譬如高官帶頭消費,表演購物騷,其謬誤在哪裏?
在於高官個個都月入三四十萬,你買幾千元手信,登頭條、上電視,是一項公關任務。身為小市民,減薪裁員,在邏輯上,不可能跟從高官掃貨,成為一種慣常行為。
為什麼?因為不久之前,還有一位女高官呼籲:香港的打工仔,應該收取半薪。但是,政府的高官包括她自己,卻絕不會半價支薪,因為特區政府以高薪招攬「精英」入閣,理由正是:如果不以高薪,對於中環商界的精英,就沒有吸引力。
這就是管治思維之謬誤。政府高官叫市民多購物,但香港人沒有高官之高薪特權,怎樣學高官的消費行為?政府官員可以祭出一句濫調:「要在消費和節約之間謀取平衡。」
「在發展經濟和環保之間謀求平衡」、「在壓抑通脹和刺激增長之間謀求平衡」,與什麼與什麼之間謀取平衡,是從英語的官腔那裏學來的。英國交通大臣達靈,接受電視訪問時說:「我們要在令國民旅行便捷和遵守環保義務之間謀求平衡。」(We'vegottostrikeabalancebetweenenablingpeopletotravelandmeetingourenvironmentalobligation.)
交通大臣的官腔,立時遭到輿論駁斥:所謂「在A和B之間謀求平衡」,是一個政府在面對艱巨的兩難挑戰時,無法作出抉擇的藉口。如果他想說真話,應該是:「為了令公民盡保護環境的義務,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就要令公民旅行得少一點。」在兩者之間,不是要謀求平衡,而是重新定下什麼是優先。
這種廢話,最受平庸和懶惰的人歡迎,以為是「客觀」和「穩健」的同義詞,但受不起考驗,一拆就穿崩。
高官三四十萬月薪,而你減了薪,只剩一萬二,而且你不像他們,一旦退休,還可以每個月領五六萬長俸到斷氣的一天。怎樣在今天「消費」和「為明天更艱難的時刻作準備」之間謀取平衡呢?你一問他,他就會啞的,他答不上來,但他每月三四十萬,他在花你養他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