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八年終於過去了,這一年,驚濤駭浪,對全球大部份人來說,都是畢生難忘的一年。展望二○○九年,估計經濟生活仍有一段緊日子。
新聞報道說,香港人成了全球對前景最悲觀的一群。若這裏說的「悲觀」,是那種「預備迎接最惡劣的狀況」(PreparefortheWorst)的心態,這不失是一種實事求是的智慧。事實上,在經濟生活方面,二○○九年絕不會好過,已有報道,第二波的信貸危機將在二○○九年第一季爆發,像雷曼兄弟倒閉般的事件隨時發生。不過,經歷了二○○八年給我們的培訓,只要沉着應變,更緊的日子,我們也能應付得到。
世界已徹底改變
「應變」,是二○○九年全球的主題,這不但是因為美國新任總統奧巴馬以此作為口號,更重要的是,這是一個無可否認、不能逃避的「現實」:世界已經徹底地改變了!只有「應變」,我們才可在新的現實中保持競爭力。故此,二○○九年對我們的要求,是要離開過去習慣的思維方式,放下一些不切實際的期望,以勇氣面對全新的世界。
全球最大的經濟泡沫已經爆破,我們已進入經濟衰退的年代,復原需時,這一次,不會只是一、兩年之間的事。我們必須放棄過去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迷思,彷彿增長才是硬道理,經濟是一個一個的周期,衰退也不是世界末日,緊日子就如人生的生老病死般自然,有了這種心態,才可以開始談應變。
事實上,全球經濟學家已有共識,經濟增長再不是唯一的經濟目標,過去半世紀,全球盲目地追求經濟增長種下了禍根,全人類一起支付高昂的社會成本,包括生態危機、貧富兩極化、發展中國家的赤貧化……。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廸格里茲(JosephE.Stiglitz)在《世界的另一種可能》(MakingGlobalizationWork)就指出,先進國家必須改變過去的經濟策略,在追求經濟增長的同時,亦要兼顧落後國家的發展。
是時候實事求是
金融海嘯不但暴露了先進國家金融制度那種千瘡百孔的狀態,更讓人看清楚市場萬能論的虛妄。事實上,越來越多的市場調查研究指出,消費者在挑選產品及服務時,企業的社會道德形象已益發重要。他們認為,企業在賺取利潤之餘,亦必須承擔社會責任。
在上述的趨勢之下,過去投資人藉着理財取得平均每年資產雙位數字增長的情形很可能不復見,若我們還在盤算在未來數年間透過投資市場取回在今次金融海嘯所失去的資產,我們將要承受一年又一年的失望。
是時候戒除靠炒賣致富提前退休的心態,實事求是,用生產力來賺取生活費用了。退休這個概念亦很可能從此消失,人必須持續工作,並在瞬息萬變的環境中不斷學習。上天給予的壽歲,並非要我們用半生的時間去享樂,而是在有生之年為人類整體的福祉作出貢獻。
告別二○○八,世界正在展開刺激的新頁,只有積極應變,才獲得豐盛而快樂的人生。
徐少驊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