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貓與貓熊 - 林夕

熊貓與貓熊 - 林夕

嚴父想改變形象,令寄人籬下多年的親生兒,增加多點歸屬感,送你家傳之寶,這個還好辦一點,起碼丟失了,開個記者招待會交代一下就行了。
有過家暴紀錄的遠房親戚,邊破冰邊緊握着破冰利器,還要用一對熊貓來表示一家團圓的話,便不得不讓人為那對名為團團圓圓的雄貓揑一把汗,你們要身體健得享天年才好;因為非親非故的綠營人士,曾揚言要毒殺這對國之重寶。
這對外交動物,也真夠無辜,身懷宣示和諧的任務,中間經反口覆舌的陳水扁阻撓,從一歲等到三歲才得以成行。有網民開玩笑,說中華鱘之死是不祥之兆,那麼,團團圓圓初抵台灣已打將起來,是不是洩露了政治機密?
還有一個麻煩,台灣往日傳統叫熊貓做貓熊,是倒轉過來的。有專家考據,說民國時期看橫排書寫的習慣,是從右到左,這個大部分反映在橫匾上的題字,到解放後所有出版物才規範成從左到右;於是一種動物的正名,有了向左走向右走的分歧。
這說法雖心存疑問,但要照顧兩岸參觀者的心理,台灣的做法倒簡單得很,繼續橫排就行了。熊貓或貓熊,憑觀賞的人自決,名由心生,各自表述。如果動物園名牌用豎排,即如立了一道皇榜,讀法無可迴避。橫有橫的學問:平衡的名牌,左右皆可,保持曖昧的彈性,由民心自決。
橫看成峰側成嶺,此中有真意,不但是化解分歧的治標法;跳出動物農莊的政治怪圈,對執着成癖的人來說,試着把定名倒過來看,發現熊貓與貓熊,本來同一物,也是場功德。
(編按:李怡專欄本周暫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