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0多歲的李伯中風後,出現答非所問及胡言亂語的情況,親友都不知怎樣處理,近期李伯更變得自我封閉,不肯與人談話,令家人十分擔心。李伯原來是受到「失語症」影響,令聽、說、讀及寫等語言能力大打折扣,只需接受適當的治療和輔助,例如以非語言的方式與之溝通,便能重建與外界溝通的橋樑。
說話其實是一個十分複雜的過程,首先我們要有思想概念,配對語言符號後,再經由呼吸、發聲、構音等機能配合,才能把心中所想的意思用口語表達出來,只要任何一部份出問題,都可能引致溝通障礙,而失語症便是常見的一種,常見成因是中風等大腦血管病變,令掌管語言的區域受損,以致病人無法正確地說出想說的話,往日會寫會認的字也會無法寫出讀出,了解語句也有困難,至於嚴重程度則視乎腦部受創的情況及範圍。
感挫折封閉自己
失語症可以按照症狀分為兩類,第一種為不流利型,患者可說是「有口難言」,無法表達或說出完整句子,發出聲音也可能會不自然和很吃力,嚴重時更會不能說話,只能發出單個音節。另一種則為流利型,患者可以不斷說話,但一直繞着同一句話打轉,無法直接切入主題,或經常混淆類同的字詞,如蘋果變香蕉、讀變寫等。不管是那種失語症,患者的理解能力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臨床經驗顯示,很多病人因為無法表達所想而變得暴躁易怒,覺得別人無法明白自己,易有挫折感及憂鬱情緒,甚至封閉自己,拒絕與人溝通。但只要接受適當的治療,便能有效打破障礙。當然,家人朋友的接納、容忍及配合也十分重要,例如減慢說話速度、話句的內容要簡潔等。
撰文:香港言聽中心言語治療師潘文瑋
隔周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