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中華鱘的政治使命何時可結束? - 李平

蘋論:中華鱘的政治使命何時可結束? - 李平

內地贈送香港的國寶級動物──中華鱘,十條已死了三條,還有兩條抱病在身,令人欷歔,也引發應否將餘下的中華鱘送返內地的爭論。首批中華鱘來港是為了慶賀香港回歸11周年,與贈送給香港、台灣的熊貓一樣,負有政治使命,其命運並不是生物專家所能決定的。
中華鱘和熊貓都是國寶級的珍稀動物,也被《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列為嚴格限制貿易的物種。中國在1981年才加入CITES,之前一直將熊貓作為外交國禮,1970年代獲贈的國家先後有美國、日本、法國、英國、德國等。1984年開始,中國開始向外國租出熊貓,熊貓由「友好大使」搖身一變成了「商務參贊」。但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等保育組織干預下,熊貓出租熱潮終於冷卻下來,富有政治意味的贈送也只及香港和台灣。
不過,作為國(國民黨)、共(共產黨)兩黨領袖相隔60年後再次會談的賀禮,熊貓入台一直受到民進黨阻撓,直到上月才送抵台北定居。但是,台灣南部的地下電台竟然號召「台灣國人士應該奮起武力消滅貓熊入侵」。如此公然呼籲刺殺熊貓,實在可恥、可恨,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負有政治使命的熊貓的命運可悲、可憐。
送到香港的熊貓,比送到台灣的熊貓幸運得多,既廣受港人、遊客歡迎,又從未受到因政治爭拗而產生的安全威脅,去年來港的中華鱘也一樣享有香港社會環境的安全。但是,自去年5月抵港至今不足8個月,竟有三條中華鱘懷疑因不適應海化而喪生,令人感嘆「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餘下的中華鱘應否送返內地養育?議員、市民意見不一。反對將中華鱘送返內地的理由之一是政治顧忌:怎能把中央送給香港的禮物退回去?其實,內地人工養殖中華鱘的規模相當龐大,由於港府誇大了中華鱘贈港的政治價值,而造成是否要將中華鱘送返內地、是否要求中央再贈送的困擾。
與繁殖困難的熊貓不同,中華鱘的繁殖能力極強。野生的中華鱘因江河污染、水利工程阻礙等原因而瀕臨絕種,但人工養殖技術在1980年代取得突破後,大規模養殖、放生已成為平常事。今年4月,內地八個省市同步放生了12萬條中華鱘。內地傳媒報道,湖北、廣東、福建、江蘇等地人工養殖的中華鱘種群多達25萬條,不少報章還公開呼籲讓一定比例的中華鱘流入市場,即賣給市民食用。
時至今日,野生中華鱘仍在減少,仍是亟需保護的國寶,但人工養殖的中華鱘是否也是國寶,則見仁見智。內地贈港的十條中華鱘,都是人工養殖的。港府為凸顯中央對香港的重視,一再強調中華鱘的國寶地位,與熊貓相提並論,如今無異是作繭自縛。反而內地專家強調,中華鱘在養殖過程中受傷、死亡屬自然現象,並非純為海洋公園脫責。
中華鱘的政治使命何時可結束?只有中華鱘不再被當作御賜國寶,留港與否、是否要求中央再贈送,有關決定才能真正基於現有中華鱘的健康情況,基於中港兩地合作研究中華鱘人工養殖及放歸珠江的需要。當然,海洋公園對於保護現有中華鱘仍是責無旁貸,理應檢討養殖過程中的錯失,理應與內地專家更密切配合,理應全面向市民公開資訊、引導市民提高保育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