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明一定沒有養魚經驗,否則怎會建議把海洋公園剩下的七條中華鱘,先送回去內地,等園方掌握好飼養技術,再接回香港?魚會病,病因千奇百怪,但健康的魚,大多有免疫力;對魚兒最致命的是水質與水溫的轉換,就算從廈門到海洋公園的水族缸,條件都按章做足,做到接近一模一樣,那百分之一的偏差,魚兒的體質都要足夠適應力,才能安然過渡;而且別忽略了魚也像貓、狗、人類,也有情緒問題。環境改變,儘管水質可能更好,心理上的不安全感,會減低生理上的抵抗能力。
只要想想我們搬一次家,轉一次工帶來的壓力,便不難理解,有生命會呼吸的東西,心理總是主宰着生理的反應而不自知。
魚眼雖不如貓狗能表達情緒,但游姿會反映出恐懼、好奇、直到適應的心理狀況。命硬如錦鯉,只要有一刻停頓的姿勢不對勁,胸鰭腹鰭與尾鰭的動作有丁點兒不協調,也可以判斷死期不遠,再落甚麼藥石也注定無靈,這個,可以問一下特首。
至於送回給中央,也得問特首有沒有這個膽量,別說中華鱘已因難養而稀有而榮登國寶,即使是一尾金魚,由中央送出,就是有政治氣息的大禮,有愛國教育的水份。特區要物歸原主,等如愛人買你歡心,送你一隻八哥,你養不好,嫌煩,又怕讓愛人失望丟臉,真是吃不了兜着走,不敢丟不能棄的雞肋。這個,在電影就看得多了,巨富或公子哥兒呈上錦盒,女子打開一看,一片奪目生光,第一句話多數是:啊,這樣貴重的東西,我怕受不起呀!
(編按:李怡專欄本周暫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