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蔡建豪報道】回收有用物料循環再用有效減少廢物產量、延長堆填區壽命,坊間的三色回收桶在過去十年扮演一個重要角色。三色回收桶已經歷四個不同階段,回收物種也由初期的廢紙、鋁罐及膠樽,擴展至所有塑膠及金屬物料,去年首10個月的總回收量達到515公噸。
第一代三色回收桶於98年推出,初時以「藍紙、黃罐、啡膠樽」的口號,向公眾灌輸按不同顏色放入不同回收物料的概念。環境保護署首席環境保護主任黃棟剛表示,初期的三色回收桶限制較多,如桶口較小及沒有防火功能。不過,經多年改良,回收物料已擴展至所有塑膠及金屬物料,口號也變成「新三色,你要識,廢紙、塑膠、金屬都合適。」
以廢紙回收量最高
黃棟剛指出,根據食物環境衞生署的紀錄,過去六年以廢紙的回收量最高,單是去年首10個月的廢紙回收量已達426公噸,相對金屬的回收量最少。他承認三色桶數據未完全反映回收成效,因不少回收桶內的物料被拾荒者取去,以往物料回收價高企時,更有不法分子惡意破壞回收桶,盜取物料轉售。
立法會去年已通過修訂《建築物條例》,規定由上月開始入則的住宅樓宇及商業樓宇的住用部份,每層須設有垃圾及物料回收房,黃棟剛指現已有逾900屋邨參與源頭分類計劃,期望在未來三年將計劃覆蓋至全港八成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