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香腸,我有偏好。美國快餐之中,唯一能接受的也只有熱狗,因為裏面有條香腸。
中國的臘腸是我喜歡的,天氣一冷就想起臘味飯上面的肉腸和膶腸。叫點心時,看到有臘腸卷,也忍不住要多一碟。
意大利的腸,裏面有很多很多的白點,那就是肥豬肉了。雖然都醃得有點鹹,夾起麵當早餐恰到好處,就那麼拿來送酒,也是一流的。
在德國旅行,要不是香腸做得出色,就沒什麼東西吃。奧地利人叫香腸為法蘭福特,而德國人則叫香腸為維也納,都以別國的城市名字稱之。
戰後的日本過着窮困的日子,他們用外國輸入的肉,依憲法必刊登在報紙上,竟然看到有象肉、駱駝肉、河馬肉、長頸鹿肉,用來做什麼?做香腸呀,小孩子最喜歡的那種用塑膠紙包着的香腸,裏面都是莫名其妙的肉,流行至今。
我吃過最上等的香腸,是在越南西貢淪陷前,那段窮凶極惡的日子才能嚐到的,塞在香腸中的肉,是龍蝦。
我再想嚐此味,問越南人,已沒人知道是個怎麼做法,甚至聽都沒聽過,唯有靠記憶去重現。
不能用中國臘腸的方式,也不是意大利或德國腸。最接近的味道,是種叫紅腸的。香港打冷檔做的紅腸並不好吃,南洋各國的五香檔賣的紅腸比較像樣。而這類腸之中,做得最好的是台灣人,他們叫為粉腸。
粉腸是用紅糟和米漿混合,加一塊塊的半肥瘦的豬肉,塞入腸衣中製成。蒸熟了上桌,吃時切成一片片,可以看到瘦肉,肥的部份已溶化了,最美味的是台南「阿霞飯店」做的。
請教了做法之後,我把新鮮龍蝦肉斬成方塊,和紅糟及米漿塞入腸中,豬肉肥的比率加多,三分之二肥,三分之一瘦。最後塞入剛炸好的豬油渣,完成。蒸出來宴請客人,吃的人都讚好,非常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