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我們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中共總書記胡錦濤連用了三個「不」,表達中國改革開放的決心,其中一句北方口語「不折騰」,不僅難倒了中外媒體界的雙語精英,就連國務院新聞辦亦無法將它準確繙譯,亁脆根據漢語拼音念出“buzheteng”。“buzheteng”或許將成為英語中的一個專有名詞。
中共在上月18日舉行改革開放30周年紀念活動,一向嚴肅的胡錦濤突然說出「不折騰」三個字,話剛落音,即引來人民大會堂觀眾席的一陣笑聲,「怎麼總書記說起口語來?!」官方人民網和新華社的英文版當日都沒有繙譯這個精采的部份。而權威的英文《中國日報》把「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繙譯成“Ifwedon'tswaybackandforth,relaxoureffortsorgetsidetracked”,直接把「不折騰」譯成“getsidetracked”(即不要走彎路之意),但有在港英文媒體任職的新聞工作人員認為,該繙譯並不準確,而他們在報道有關新聞時,亦避重就輕,沒有直譯。
含「混亂」「自我消耗」意思
中共建政以來,歷次的政治運動,如反右、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等都給中國的政治、經濟發展和社會造成不少傷害,當中文革的傷害最為嚴重。即使中共在1978年提出改革開放的口號,也曾在1989年後受挫,直到1992年鄧小平南巡後才再次開始改革。如今,將過去的曲折、錯誤一律以「折騰」稱之,顯示胡溫不再做與經濟發展無關的、內耗的路線辯論或政治鬥爭,「不折騰」的確有現實針對性,而且微妙貼切。
但如何繙譯這三個字呢?有趣的是,在上月30日國務院新聞辦的發佈會上,當有記者問到與「不折騰」的有關問題時,現場繙譯員亁脆根據漢語拼音念出“buzheteng”,隨即引來一陣現場笑聲。
而事件亦引起網上,各路精英主動蒐集了五花八門的譯法,像“Don'tflipflop”(不要翻來倒去),“don'tgetsidetracked”(別走岔路)等,但有專家稱上述譯法都不夠精采,沒有把「折騰」裏面還帶着的「混亂」、「自我消耗」涵意體現出來。
日後或成英語專有名詞
究竟如何繙譯最為貼切?香港英文專家古德明表示,“Without/Nodebilitatingupheavalsandaboutturns”較貼切。據悉,現代中國人為英語增加詞彙,之前有先例。像宇航員,美國的叫“Astronaut”,俄羅斯叫“Cosmonaut”,2003年以後航天詞庫中又新增了“Taikonaut”(源自「太空」的漢語拼音Taikong),指中國的宇航員。有報道指,隨中國國力的提升,“buzheteng”或許將成為英語中的一個專有名詞。
新加坡《聯合早報》/本報記者/央視網站
內地對「不折騰」英文繙譯
‧Don'tflipflop(不要翻來倒去)
‧Don'tgetsidetracked(別走岔路)
‧Don'tswaybackandforth(別反覆)
‧Nodithering(不躊躇)
‧Nomajorchanges(沒有重大變化)
資料來源:央視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