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衰退,政府高官,公開應該說什麼話,是一門政治藝術。
倫敦市長尊遜,在新年的前夕說:「我想借用電影《現代啓示錄》的一句對白:『上校,有一天這場仗必將打完的。』(Someday,thiswarisgoingtoend.)同樣,這場衰退也必有一天成為過去。只要我們肯幫助最窮的人,在公共交通和打擊罪行增加投資,倫敦必將在競爭中再崛起,重新成為世上最偉大的城市。」
尊遜這番話,跟保守黨領袖金馬倫唱反調。金馬倫說:經濟復甦將會很「緩慢」,他反對首相白高敦的救市投資,認為會令國家破產。
在金融海嘯的時候,大眾更需要機伶而有想像力的領袖。尊遜的話,明顯比其他「經濟復甦將會是漫長的過程」的論者「啱聽」。
因為「這場戰爭必將有打完的一日」,不是假大空的謊言,任何戰爭都有結束的一天,無論是以色列的六日閃電戰,還是英法的百年戰爭。市長的話,不是「盲目樂觀」的麻醉品,而是提醒公眾以哲理的事實。
舉例通俗,沒有引經據典,只是從一齣荷里活名片借用一句對白。《現代啓示錄》講的是越戰,公眾會想到:對呀,不論多麼殘酷,越戰今日已經是一個歷史名詞了,市長的話有道理。
樂觀而不盲目,振奮人心而不是空話連篇,其中當然有界線。特區政府的高官,看見一個假大空的董伯在前,這一次,不敢再誇口了,東一句「經濟衰退還只是開始」,右一句「明年還會是更艱難的時期,市民要有心理準備。」
特區政府的高官,以為這就是「務實」。連管財金的都這樣說,由中環開始傳播,全城學舌,個個都認定「這只是開始,最壞的時刻是明年」,好了,政府呼籲「要有心理準備」,大小老闆,當然要響應政府呼籲,即使還賺錢,也搶先裁員。
一旦企業都相信「最壞的時刻尚未來臨」,「要有心理準備」的時候,明明衰退不至於太深切的,明明不一定會真「玩完」的,也真的「玩完」了。這不正是「唱衰香港」嗎?
好了,當企業紛紛裁員,政府又講話了,呼籲「如無必要,最好不要裁員」。這就笑話了:今日先裁員,不就是聽你的話,為明日「更壞的日子」來臨時先作的準備嗎?
倫敦市長的話為什麼「啱聽」?因為他勵志,而不是吹水。任何一場戰爭,都將成過去,這是人類歷史的基本事實。一個「啱聽」的領袖,就會帶來信心。領袖的藝術,豈是臨時惡補能窺堂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