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克爾在那裏?」當薩爾科齊、白高敦和巴羅佐在沒有德國總理默克爾在場的情況下,會面討論刺激歐洲經濟計劃的時候,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在刺激經濟上,德國為何如此遲疑呢?
其中一個流行的解釋是,德國經濟學家信奉供應派學說,對凱恩斯學派需求導向的藥方並不熱衷。但是沒有一個德國經濟學家站出來反對刺激經濟計劃,很多人還予以贊同。與美國同行相比,德國經濟學家從來沒有放棄過以凱恩斯主義政策來解決需求赤字問題。而且,德國政壇人物很少聽取德國經濟學家的意見。
失業率十六年來最低
第二個假設更為接近事實,那就是德國經濟下滑到目前為止還不像其他國家那樣強烈。與英國、愛爾蘭、西班牙以及法國不同,德國沒有即將破裂的房地產泡沫。
美國的失業率在過去一年半一直上升,而德國目前的失業率卻是十六年以來最低。Ifo研究所最新的調查顯示,德國的建築和零售行業依舊穩定。這一穩定對全世界也有利,因為德國是僅次於美國之後的世界第二大商品和服務進口國。這就是為何德國人納悶外國人的批評是否公平。
還有一些領域國家是無能為力的。政府可以減低稅收來刺激消費,還可以投資建築行業。但是目前這些行業,或者除了汽車製造業之外,基本上不需要幫助。當然這一局面可能馬上改變。當二○○九年第二輪影響波及國內時就需要刺激經濟了。從德國的觀點來看,刺激經濟最好的時機就是秋天。如果現在就花錢,那麼某些經濟領域就會過熱,對誰都沒有幫助。
在歐盟貢獻多收穫少
有關德國行動遲緩的第三個假設,是懷疑歐盟的重新分配機制。薩爾科齊和其他歐盟領導人要求德國參與刺激經濟和援救項目,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們想要讓德國再一次承擔大部份費用。例如,歐洲議會在二○○七年十二月批准延長價值五十億的團結基金,德國分文未得,但是卻支付了百分之二十的費用。
德國人一直熱切支持歐盟,他們總是願意接受相對小於其國家規模的影響力。儘管德國人口佔歐盟的百分之十七,但是它在歐盟議會中只有百分之十三的投票權。在更為重要的部長理事會中德國只有百分之八的投票權。法國人口只佔百分之十三,但是有一樣的投票權。
但是德國的熱情也有限度。畢竟,除了在政治上沒有得到充份代表外,德國每年向歐盟預算提供資金(最近是七十四億歐元),遙遙領先成為最大的淨貢獻國。德國提供歐盟資金的百分之二十,而只得到百分之十二的歐盟開支。如果歐盟預算進一步擴大,德國的淨貢獻不斷增加,而又得不到相應的投票權,那麼,德國對歐盟的熱情就會消耗殆盡。
ProjectSyndicate,2008
http://www.project-syndicate.org
Hans-WernerSinn
慕尼黑大學經濟及金融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