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南還吃到一種叫「潤餅」的,當然是來自福建的閩南小食「薄餅」。
福建人包起薄餅來是一件盛事,非過年過節,已沒人做了。我也久未嚐此味,一聽到就垂涎,只要任何家庭包薄餅,一叫我就到。
先要張很薄的皮,當今在北角一帶還能買到。餡做起來頗花時間,得花一兩天工夫,將椰菜、紅蘿蔔、白蘿蔔等等蔬菜切成絲,愈細愈好。再用上湯,一面炒一面加,然後以細火熬之,一熬就要一整天。翌日再翻炒,又熬,總之要愈熬愈入味,但又不能爛。
把皮鋪在碟上,先塗甜醬,嗜辣的可多塗辣椒醬和蒜泥,擺上一片生菜。這過程很重要,不然餡中的汁就會滲透在薄餅皮上。放餡時要用兩根大湯匙,盡量將汁擠亁,份量也得節制,不可過多,貪心了就包不成形。
最後,在餡上擺葱、芫荽、熟雞蛋碎、花生碎、臘腸片、蝦肉、螃蟹肉,再鋪張生菜封之,就能包起,放進口中大嚼,是天下美味。
正宗福建人,還講究一種叫「虎苔」的海苔亁,無此物則包不成了。好的虎苔當今難找,我以日本海苔代之,烘一烘才用,味道不遜福建虎苔。
薄餅傳到南洋,天氣一熱,長不出美味的白蘿蔔,就用粉葛代替,最後包時也添了亁葱、大地魚末等。
傳到台灣,最後則加白糖,吃起來鹹鹹甜甜地。福建人不愛吃台灣薄餅,台灣人不喜南洋薄餅,大家都有偏見。
怎麼包都好,還是那層皮最重要,包薄餅的人一買上百張,用一塊濕布蓋住,不然一風亁,皮脆了包起來就會破裂。
我試過福建、台灣、南洋及香港的薄餅皮,發現做得最好的是檳城吉寧萬山路門牌五號的「林亞和」,皮怎麼包都不破。真正福建老饕,在包的最後程序上開了一個口,將蝦頭豬骨熬的上湯灌入。如果皮不好,整個薄餅即刻崩潰,你說皮,是不是重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