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災難罪魁禍首

大災難罪魁禍首

海嘯的波瀾浸沒全球,是誰興波作浪,釀成如此洪災?揪出始作俑者,聯儲局前任主席格林斯潘必然榜上有名。在金融界享負盛名的格林斯潘,任內讓美息長期偏低,令美國樓市出現泡沫,種下禍根;繼任者伯南克亦低估次按危機的嚴重性。雷曼舵手富爾德冥頑不靈,錯失獲救機會;加上美國財長保爾森選擇性拯救,令雷曼破產演變成為環球金融海嘯,全球陪葬。正當年底市場信心稍見改善,又爆出納斯達克前主席馬多夫500億美元天仙局醜聞,苦主遍及全球,令虛怯的人心再受創。

罪人1號:製造樓市泡沫

2000年科網泡沫,及2001年911恐怖襲擊後,格林斯潘將美息長期維持在低水平,刺激房地產過度發展,製造另一泡沫──樓市泡沫。
格林斯潘在任期間,又不支持嚴厲監管衍生工具,引發次按問題並演化成金融海嘯。
縱然格林斯潘早前於國會聽證會上以一句"Yes,Ifoundaflaw"(對,我發現瑕疵)認錯,承認他規避監管的自由市場主義有「瑕疵」,但他仍成為眾矢之的。有專家認為,若格林斯潘在位18年間,對衍生工具採取監管措施,現時的金融危機或有機會改寫。

美國聯儲局前主席格林斯潘
(AlanGreenspan)

罪人2號:低估次按危機

次按危機非突如其來,但伯南克並無意識到大災難將至。他早前接受訪問時承認低估次按危機引發的連鎖反應,並向大眾認錯,以為「用手指阻塞堤壩」可以解決問題,那知樓市和金融體系之間錯綜複雜,根本難以預測。
當危機一發不可收拾,伯南克惟有積極入市干預,與各國聯手減息,力阻全球經濟衰退。及至年底,伯南克更破天荒將美息降至零,又效法日本採取量化寬鬆政策(Quantitativeeasing),開動印鈔機,刺激疲弱的經濟。

美國聯儲局主席伯南克
(BenBernanke)

罪人3號:推雷曼上末路

雷曼爆煲,連累香港不少散戶痛失畢生積蓄,亦是觸發海嘯的導火線。剛愎自用的富爾德一手將百年老店推上末路,04年他帶領雷曼進軍按揭市場,大舉投資按揭抵押證券產品。
但隨着次按危機爆發,手上大量債務抵押證券無法脫手,公司虧損70億美元,股價急挫九成,加上力促白武士入股時「吊高來賣」,錯失獲救機會,尋求政府注資失敗後,終落得破產收場。現時雷曼負債高達6,130億美元(約5萬億港元),成為美國史上最大宗破產案。

雷曼兄弟前行政總裁富爾德
(RichardFuld)

罪人4號:引爆海嘯元凶

美國財長亨利保爾森被評為近代最差勁的美國財長,是引爆金融海嘯的元凶,救市立場一直搖擺不定。
由處理兩大房貸機構的危機,到注資美國國際集團(AIG)等行動均受抨擊。他決定不拯救雷曼兄弟,導致雷曼申請破產保護,直接掀起海嘯巨浪。
不過,保爾森仍對事件毫無悔意,認為有關批評幼稚,表示不會因救市政策或方法道歉。保爾森現時仍手握操控美國經濟政策大權,推出歷年來最大規模的7,000億美元救市方案(經修訂後加碼至8,500億美元)。

美國財長亨利保爾森
(HenryPaulson)

罪人5號:騙局搞出人命

馬多夫的投資公司,數十年來用龐氏騙局手法,不論牛市熊市,都給投資者雙位數的回報,吸引金融機構、大企業和富豪紛紛送上金錢。騙局在贖回潮下爆煲,但馬多夫已騙走500億美元(3,900億港元),是華爾街歷來最大宗騙案。
受害者數之不盡,滙豐銀行潛在損失117億港元,瑞士金融界約損失328億港元。美國慈善基金會Picower要倒閉;最慘是搞出人命,法國基金經理德拉維萊切特誤墮騙局輸掉四分三客戶資金,於去年聖誕前夕自殺身亡。

納斯達克前主席馬多夫
(BernardMado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