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多經濟學者中,大概沒有誰比克魯明(PaulKrugman)更大力鼓吹政府大舉救市。克魯明不僅一而再、再而三的鼓勵候任的奧巴馬政府加碼救市,把救市金額從四、五千億提升至八千億甚至過萬億;他更嚴詞批評德國政府救市的決心及措施不足,認為德國溫溫吞吞的態度可能妨礙歐洲經濟復蘇。
儘管克魯明不遺餘力的勸說各國政府「開倉」救市,但他也明白政府的財政政策只能令經濟免於跌入深谷,無法令全球經濟特別是美國經濟恢復過去十多年的好景,無法令美國回復到九十年代以來那樣的快速增長。當政府的刺激經濟方案效力過去後,美國經濟可能無以為繼。
為甚麼克魯明對美國經濟前景如此悲觀呢?
因為他認為過去十多年美國經濟長期繁榮主要拜兩大泡沫所致。其一是資訊科技及科網泡沫,其二是房地產泡沫。但在可見的將來美國都找不到可以牽動大量投資,刺激消費者肆意消費的新泡沫。在沒有新泡沫刺激下,私人投資、消費肯定大不如前,整體經濟更找不到甚麼特殊動力。
克魯明的悲觀看法不是沒有根據的。美國自九十年代初開始的經濟好景雖然部份得力於生產力的提高,包括資訊科技的普及運用;但更重要的推動力恐怕還是兩次巨型的經濟泡沫,九十年代末的新科技泡沫及本世紀初開始的房地產泡沫。大家都會記得九十年代科網熱潮引發的投資狂熱,企業與個人消費者為了趕上這個熱潮動用了數以千億元計的資金發展、更新資訊科技及相關產品,並由此催生了大批新進富豪,推動多個地區如加州的矽谷及波士頓成為新科技中心、新經濟中心。
為科網泡沫接力的房地產泡沫更厲害,美國金融界透過不斷包裝再包裝按揭貸款產品開發了巨大的投資市場,賺取了大量利潤,造就了大批新進富豪。一般美國業主則透過轉按、加按把樓宇變成自動提款機一般不斷提取金錢消費。在投資、消費暢旺下,美國經濟自然牛氣冲天,失業率自然低處未算低。可是在未來幾年,樓宇不再是提款機,樓宇已成了負資產。即使成功保住物業不用被銀行收回的業主也已變得左支右絀,再沒有額外的錢消費,反而要減少開支清還債項。要知道美國經濟有三分二是由內部消費支撐的,當美國消費者變窮了,當美國消費者口袋只有欠款通知沒有現金時,美國經濟怎麼可能回復到過去幾年那樣的好景呢?
其實,克魯明對美國經濟的悲觀預測放在香港身上也合適。自九十年代開始香港的經濟好景同樣是經濟泡沫的產品。九十年代初開始的房地產泡沫令香港出現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各行各業在高樓價、高通脹帶動下大幅擴張,薪酬、資產價格連年飆升,失業率下降至百分之二左右的超低水平。當地產泡沫爆破後,額外的財富沒有了,新增的購買力沒有力,令香港經濟陷於半死不活的狀態,始終無法完全復蘇。直到○三年底出現中國投資熱,出現新一波中國投資泡沫,大批外資經香港進入內地,大批內地資金經香港走向世界,令香港這個中介人從中得益甚豐,特別是與金融服務相關的行業、區域更出現媲美九七年的好景。但隨着金融海嘯的冲擊,資金流動顯著放慢,外資大幅減少進入中國,內地資金因投資損手而不再積極向外找尋投資機會。換言之,中國熱及與之相關的泡沫已經爆破,過去幾年的增長動力已消失。香港在今年及未來幾年能倚靠甚麼來推動經濟,維持增長呢?難道靠多一些自由行遊客?又或是望天打卦,等待下一個經濟泡沫打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