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大陸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30周年紀念日。中共昨日高規格紀念這個日子,總書記胡錦濤在會上呼籲,兩岸在尚未統一情況下,可以開展政治關係務實探討,結束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只要在「一個中國」共同認知基礎上,大陸願就台灣參與國際組織,與台「務實協商,做出合情合理安排」,以及探討建立軍事互信機制。但台灣陸委會回應稱,兩岸和平協議與軍事互信機制,應在兩岸關係達到相當程度互信後,再研議推動。而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所長張五岳稱,台灣國際活動空間短期內可見進展。
胡錦濤昨在講話中就兩岸關係提出六點意見,從政治、經濟、文化、人員交流、涉外事務及軍事互信等方面,對兩岸關係作出闡述。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問題專家褚靜濤認為,胡的講話雖然整體上沒有超出中共既有對台方針範疇,但措施更具體,更靈活務實,一些提法也較有新意,如對兩岸關係定位,胡提出「大陸和台灣未統一,是上世紀40年代內戰遺留並延續的政治對立,而不是主權和領土再造」。
籲結束敵對 建立軍事互信
對於台灣境內反對力量的看法,胡錦濤的講話也有突破,歡迎主張追隨過台獨的人「回到正確方向來」,並稱「只要民進黨改變台獨分裂立場,我們(大陸)願意作出正面回應」。對台耿耿於懷的國際活動空間問題,胡稱「只要不造成兩個中國、一中一台,可以通過務實協商,做出合情合理安排」。褚靜濤指,這是中共最高領導人首次就台加入國際組織公開承諾,顯示台加入某些國際組織,如世界衞生組織,有可能獲突破性進展。
胡錦濤還呼籲兩岸結束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專家認為,兩岸關係雖已走向和解,但實際上一直沒有結束敵對狀態,因此達簽署和平協議,顯得尤為逼切和重要,也可以打消台灣民眾的不安全感。張五岳指出,大陸高規格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30周年,是因為它具有劃時代的意義。30年前兩岸關係正式由對抗走向和解,30年後兩岸關係由形勢嚴峻走向和平發展,「胡的講話對於開啓台海和平發展的意義不言可喻。」
國民黨副秘書長張榮恭表示,胡錦濤對兩岸簽和平協定、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的闡述,是迄今最詳細的一次,顯示在2012年馬英九總統任期結束前,兩岸有機會就相關議題展開協商。但台陸委會昨午回應稱,有關兩岸和平協議與軍事互信機制等議題,應在兩岸關係達到相當程度互信後,再加以研議推動。
路透社:給台灣的橄欖枝
民進黨昨午也發表聲明稱,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台灣前途須由台灣人民自己決定;當前兩岸間最大問題,「不在民進黨主張甚麼,而在台灣人民對中國的感受是甚麼」。聲明指,大陸如有誠意與民進黨對話,就不應預設立場,更不應要求對方改變立場。民進黨主席蔡英文也強調,要求一個政黨放棄理念主張,作為溝通和互動的開始,不符合民主的原則。
國際社會昨紛紛報道胡錦濤的講話。法新社指,胡呼籲兩岸進行軍事交流,是兩岸由敵對關係急速改善的標誌。路透社稱,胡呼籲民進黨放棄台獨,同時又給台灣一個象徵和平的橄欖枝,就是讓台參加國際機構。台灣長榮大學教授李憲榮指,大陸過去不斷阻止台加入聯合國,很明顯,台想以國家名義加入國際組織,大陸不會批准。但張五岳說,大陸對於一中原則的堅持毋庸置疑,胡這次的講話,顯示台用「中華台北」或「台澎金馬衞生實體」等名義參與世衞大會,都是適當的。本報記者/中評社/中央社
胡錦濤6點主張
‧堅持一中原則是兩岸政治互信基石
‧兩岸可簽定綜合性經濟合作協定
‧加強兩岸文化教育交流
‧繼續推動國共兩黨交流,只要民進黨改變台獨立場,大陸願做出正面回應
‧避免兩岸在涉外事務不必要內耗,台灣參與國際組織活動可協商
‧兩岸可探討未統一情況下政治關係,也可探討建立軍事互信機制
資料來源:新華社
話你知:1979年停止「解放台灣」口號
兩岸分治近60年來,大陸先後發表了五次《告台灣同胞書》,分別是1950年2月28日台盟等民主黨派的《告台灣同胞書》、1958年10月6日中共國防部《告台灣同胞書》、1958年10月25日中共國防部《再告台灣同胞書》、1958年11月中共國防部《三告台灣同胞書》,以及1979年1月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告台灣同胞書》。
其中,1979年元旦由時任全國人大委員長葉劍英宣讀的這版《告台灣同胞書》最重要。這是大陸首次停止使用「解放台灣」口號,代之以「和平統一」提法。文告以十分感性的文字,發出「結束分裂,實現統一」呼籲;正式宣佈解放軍停止延續了21年對台灣管治下金門等島嶼的炮擊;並提出兩岸「盡快實現通航通郵,雙方同胞直接接觸」的希望。該文告被視為是兩岸分治後,大陸對台政策發生根本性變化的重要標誌。
兩岸關係60年
1949年10月1日
中共在北京宣告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同年12月7日,蔣介石的中華民國政府退守台灣。兩岸自此維持軍事對立,國民黨在宣傳上主張「反攻大陸」,共產黨則喊出要「解放台灣」
1954年9月3日
「九三炮戰」爆發,解放軍向金門發射數千枚炮彈,造成國軍重大傷亡,啓動了國共兩軍互轟的連串炮擊戰,而「九三炮戰」亦成了隨後「八二三炮戰」衝突的起端
1958年8月23日
解放軍突然炮擊金門,導致金門軍民傷亡慘重,雙方展開一場長期戰爭,共軍在8月23日至10月5日向金門射擊炮彈高達50萬發,但國軍其後獲得美國海軍護航,維持金門補給線,並開始反擊位於廈門的解放軍。10月25日,共軍宣佈「雙日停火」策略(逢單日炮擊,雙日不炮擊),此後台海危機逐漸冷卻下來
1961年4月1日
台灣利用大陸正面臨天災人禍和實力虛弱處境,展開「反攻大陸」計劃,屢派先遣隊潛入大陸,但均遭殲滅;計劃於在1965年終止
1971年10月25日
聯合國接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成員,中華民國被迫退出聯合國
1979年1月1日
大陸全國人大常委發表《告台灣同胞書》,宣佈停止炮擊金門,並放棄「解放台灣」口號,提出「和平統一」;中美建交,美國通知台灣「結束外交關係」;同年4月4日,台灣堅稱對大陸「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政策」
1981年8月26日
鄧小平表示「和平解決不可能,不排除用武力方式解決台灣問題」
1981年9月30日
大陸全國人大委員長葉劍英發表「葉九條」,建議國共合作及兩岸三通
1986年5月3日
台灣華航貨機被劫至廣州,台派代表與大陸談判遣返事宜,為兩岸分治後雙方官員首次接觸
1987年10月14日
國民黨中常會通過了台灣居民赴大陸探親的方案,同年11月,台有限度開放台灣民眾到大陸探親
1990年11月21日
台灣成立「海峽交流基金會」代表官方與大陸接觸;次年12月大陸成立「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對應
1992年10月30日
兩岸「兩會」達成「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九二共識」
1993年4月29日
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和海協會會長汪道涵在新加坡舉行兩會領導人第一次會談
1995年1月30日
中共總書記江澤民發表解決兩岸問題八項主張(即江八點)
1996年3月5日
不滿李登輝訪美,大陸向台灣東部海域射導彈並舉行大規模軍演,台海現危機
1999年7月9日
李登輝發表「兩國論」,兩岸關係陷僵局
2000年5月20日
陳水扁當選總統,推行台獨政策,兩岸危機加劇
2005年1月29日
台商春節包機成功;同年3月14日大陸通過《反分裂國家法》
2005年4月26日
國民黨主席連戰率團訪大陸,與中共總書記胡錦濤會晤,國共最高領導人56年來首度握手
2008年5月20日
馬英九就任總統,國民黨重奪政權,兩岸迅速和解,大三通全面實現
2008年12月31日
中共總書記胡錦濤發表「六點主張」,答應就台灣加入國際組織協商,「只要認一中,萬事好商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