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程去了一趟台南,是為了找小吃。據台灣觀光局的調查,最吸引旅客的不是風景,而是那些街邊的大牌檔,而小吃最多的,集中於台南。
友人駕了輛車到處竄,車上有衞星導航系統,一把女聲,清楚指示目的地。香港就流行不起這玩意,被太多的大廈擋住,衞星也沒辦法看清楚是什麼路。
先去吃炒鱔魚,檔主許全輝,客人都親熱地叫他做阿輝,變成店名。生意一好,一連開了三家,我們去的是公園路延平市場口的老店,吃小食,老店好過新店。
檔上有一大盆劏好的血鱔,香港人叫為黃鱔的魚,日本黃瓜般大,給阿輝一片,骨頭起得亁亁淨淨。鍋燒紅,蒜爆香,抓一大把鱔魚扔入,翻拋幾下,發出熊熊巨火,一碟炒鱔魚即能上桌,名副其實地新鮮熱辣。
最多人叫的是意麵,台灣的所謂意麵,和香港的伊麵異曲同工,但是把麵炸成圓球狀,柚子般大。扔進鍋中,和鱔魚一起炒,麵將魚汁吸飽,變成肥肥的一條,實在好吃,怪不得有那麼多人排隊了。
炒麵同時,獻上一碗黑漆漆的湯,原來是用鱔魚骨和藥材熬出來的,當歸味並不強,湯甜美,好喝才是最重要的。
Email:[email protected]
接着到一家叫「老江南」的去吃臭豆腐,雖說原身是大牌檔,已不是那麼簡單,開成一家餐廳了。
我們對臭豆腐的印象總是一方塊一方塊炸出來,或者難得地在餐廳餐牌上看到有蒸的而已,但台灣不同,臭豆腐已發展成一系列的美食。
先上的是一碟炸得像響鈴一樣脆啪啪的東西,原來是把臭豆腐製成腐皮後才炸出來,另外還有臭豆腐火鍋、臭豆腐薄餅、臭豆腐元寶,最厲害的是臭豆腐麻辣鍋,有種叫臭臭的,最臭。但台灣臭豆腐,怎麼臭還臭不過香港的,這也許是偏見吧。他們也不覺我們的有多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