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分制度計手術死亡率

評分制度計手術死亡率

【本報訊】爸爸有心臟病應否接受搭橋手術?若同時有腎衰竭,手術風險又會否高一點?一聽到做手術,病人及家屬的心情就開始「十五十六」,實際風險多少、死亡率多少,醫生都未必能說得準。香港大學醫學院及瑪麗醫院聯合制訂了一套評分方法,可以準確預測進行心臟病手術後的住院死亡率,讓病人做決定時作為參考,希望日後推廣至更多本地醫院,醫院管理局正研究如何使用有關模式。
本港每年大約施行1,200宗成人心臟手術,港大醫學院及瑪麗醫院心胸外科、心胸麻醉科搜集了1999年11月至2006年5月,合共3,156宗冠狀動脈搭橋和心臟瓣膜手術的資料,結果發現年齡、腎功能衰竭、急性心內膜炎等11項因素與術後住院死亡率有關;而女性、糖尿病、高血壓、慢性氣管阻塞病等因素,則不會構成額外風險;研究人員為病人評分後,再把數據演化為死亡率。

會不斷修正

港大外科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瑪麗醫院心胸外科部門副主管區永谷指,此模式最近引入瑪麗醫院,正與醫管局研究設立中央數據庫,作日後比較及參考。他表示,此制度可幫助病人及家屬了解手術的風險及好處,現時伊利沙伯醫院及威爾斯親王醫院均使用歐洲的評分制度,內有18個風險因素,但會高估本港術後病人的住院死亡率。
港大外科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瑪麗醫院心胸外科部門主管鄭力翔則指,有關研究會繼續,不斷修正,因隨着科技進步風險因素會不斷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