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不少人趁聖誕及新年假期大吃大喝,但小心病從口入引致腸胃炎。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一項研究發現,本港的腸胃炎主要由沙門氏菌引致,進食未經煮熟禽肉,或打邊爐時食生蛋,均有機會受感染,曾有病人因沙門氏菌入血長出血管瘤,若未能及時進行手術切除,隨時會爆血管致命。市民若腹瀉超過一日、發燒及大便帶血,要應盡快求醫。 記者:陳沛冰
港大微生物學系助理教授劉嘉佩表示,07年至08年10月化驗了8,526個瑪麗醫院病人的糞便樣本,在約596個樣本中找出致病源。當中258個樣本屬沙門氏菌;120個屬常存於海產及淡水魚的產氣單胞桿菌;81個是普遍在禽肉發現的空腸彎曲菌。該三種是本港引致腸胃炎最常見細菌,其餘樣本包括痢疾桿菌等。
自製飲料紓緩病情
另外,同期該院在1,700多個樣本中,化驗到212個輪狀病毒樣本,此病毒是引致兒童腸胃炎的主要致病源,又發現206個主要是服食抗生素後出現的艱難梭菌。
劉嘉佩表示若病人出現發燒、大便帶血、甚至屙血的症狀,多數是感染了沙門氏菌等細菌。細菌毒素可入侵腸壁及細胞,令腸臟發炎,偶爾有病人因沙門氏菌入血長出血管瘤。
病人若已有血管疾病、血管硬化或血管內放了支架,可增加沙門氏菌入侵有問題血管的風險。劉嘉佩指出入侵血管的沙門氏菌不斷繁殖,變成一個血管瘤,並破壞血管組織,患者需做手術切除血管瘤,否則血管瘤會越來越大,導致爆血管。估計約5%感染沙門氏菌病人會細菌入血,部份人會在腹瀉康復一段時間後,才發現有血管瘤。
腸胃炎病情一般不嚴重,特別是病毒性腸胃炎,劉嘉佩表示患者通常一天內可自行痊癒,不需求診或服藥,只需多飲水及補充電解質。外國研究顯示,病人可自製飲料紓緩病情,材料包括一茶匙鹽及四茶匙糖,再加入少許橙汁或兩條香蕉,並混和一公升水製成飲料,可幫助腸臟吸收水份及補充鹽份。
「屙水」多感染病毒
不過,若腹瀉超過一天,發燒及排泄物份量多,又有大便帶血或屙血,便要盡快求診。劉嘉佩表示患者或要服食止瀉藥或抗生素治療,但感染沙門氏菌一般不需服抗生素,除非病人有血管問題或免疫力較差,才需使用服抗生素預防細菌入血。
她表示「屙水」的病人多數是感染病毒,如輪狀病毒及冬季時常爆發的諾沃克病毒,因為病毒釋放的毒素黏附腸壁引致屙水,病情一般較輕微,但若屙水份量很多,則有可能感染霍亂弧菌。
常見引致腹瀉的致病源
沙門氏菌
空腸彎曲菌
產氣單胞桿菌
痢疾桿菌
輪狀病毒
諾沃克病毒
資料來源:港大微生物學系助理教授劉嘉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