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地方法院在是否收押陳水扁問題上大費躊躇,似乎令阿扁在這場世紀大審訊中先贏了氣勢。但不管阿扁是否被收押,總有挺扁或反扁人士質疑司法公正,而且扁案審訊勢必曠日持久。筆者不關心阿扁最終會否被判囚,只關注這場世紀大審訊對台灣司法、政治乃至兩岸關係將產生的影響。
政治陰謀論 不押利藍營
如果用政治陰謀論去看,不收押阿扁或許是台灣藍營及北京高層所樂見的。由於阿扁在民意的道德法庭上早已被定罪,他未被收押,越多活動、越多辯解,只會令民意越不滿,可令國民黨在明年縣市長選舉中得益,也令北京可繼續拿扁案作為反民主的教材。
其實,是否再次收押陳水扁,對於這場世紀大審訊的結局影響不大,關鍵在於司法程序是否適當。「無保釋放」不是「無罪釋放」,收押也不等於阿扁有罪。美國伊利諾州州長布拉戈耶維奇(RodBlagojevich)叫賣參議員議席,被捕後也沒被收押,保釋金只有4,500美元,未必合乎民意,但合乎司法程序。
筆者早前已指出,台灣高等法院及台北地方法院在是否收押陳水扁、由那位法官主審等問題上的反覆,留下司法程序上的漏洞,將成阿扁拖延訴訟之道,並由此挑起司法人權問題和藍綠陣營的紛爭。至於檢察官要求押扁的依據之一是被告有逃亡之虞,筆者則認為,阿扁逃亡海外只是「自取滅亡」,反而留在台灣才能發揮其操弄政治、司法程序之長,還有一線自救的機會,他豈會自我放逐?
司法體系一向被視為公理、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英國哲學家培根(FrancisBacon)說過:「一次不公正的舉動,其惡果雖然是無視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裁判則毀壞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扁案的世紀大審訊能否實踐司法正義,對藍綠高度分化的台灣甚為重要,對司法受制於中共的大陸也有借鑑意義。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