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看完《葉問》,誇說他也能在兩秒內擊出十拳。
我說那又怎樣?今時今日還有幾多人肯練武?或讓子女學功夫?
我是指那種既可自衞、又能退賊(或色狼),甚至空手入白刃的真功夫,而不是玩體操。
武館在香港已漸式微,尚在傳授武術的,都以舞獅或跌打聞名。至於甚有看頭的硬氣功,例如銅頭碎磚、喉斷筷子(下乘的只是用鎖骨中央弄斷筷子的掩眼法),正常父母都嚴禁子女學習。看過年輕武僧的功夫表演,令我更懷念李小龍。
李小龍之有別於一般武者,除因後期拍功夫片揚名海外,也因為他在美設館授徒時,不認同當地武館拒傳外國人的固執,且注重形式,缺實戰價值,於是自創糅合道家哲學的截拳道,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不拘門派,一新武術迷耳目。
除了練功心得,李小龍閒來也寫自省文章,在八篇同名為"InMyOwnProcess"(〈在我的進程中〉)的短文中反思練武意義,對他來說,「練功是讓靈魂顯露」,「大部份人都浪費精力於自我實現以外的事情」,原來習武只是手段,最終讓他成為「生命藝術家」。
向年輕人傳授兩三下便把人擊倒(甚至擊斃)的格鬥技藝而不授心術,是很危險的,尤其在槍械國家,拳腳功夫已無甚實戰價值。但小龍迷看《葉問》,還是會感動的,他們會記起一位今日仍蜚聲國際的武者,以及他留下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