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宋文物 屬粵閩瓷器設計<br>啓德考古 海上絲路補給站

出土宋文物 屬粵閩瓷器設計
啓德考古 海上絲路補給站

【本報訊】政府在啓德舊機場停機坪挖掘出八百年前的宋朝瓷器,至今已出土數百件殘片,大部份是碗、罐、盆等民窯瓷器,研究人員形容是一次豐富的宋朝文物發現,經考證是廣東和福建的瓷器設計,並推敲啓德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中途站和補給點。
記者:呂焯均

啓德發展計劃將於明年開始建造市區的新城市中心,剛完成環境影響評估,倘獲通過便可於明年初動工。在環評工作中一併進行的考古探察,較早前已挖出清朝時期的龍津橋遺蹟,最近又在現時宋皇台附近發現一批古代瓷器殘片,研究人員形容該處是埋藏着豐富宋元朝代文物的文化層。

多為碗罐產自民窯

環評報告及古物古蹟辦事處透露,已出土文物主要是瓷片。出土地點原為一條古村,於清朝時名為珓柸石村,但再往前已沒有考證紀錄。考古人員在數百平方米面積,把二至四米的填土層挖出來,發現該批出土文物,多達數百件殘片,初步分析是十二到十四世紀,時為南宋至元代,即距今達八百年,發現文物顯示當時這一帶已有人居住或耕種。
古蹟辦觀察和整理該批文物後,知悉是民窯產品,器類主要為碗、罐、盆等,部份可以復原,是產自廣東和福建的窯系設計。部份瓷片清晰呈現翠綠色和啡土色,相信是底層本身塗了青釉和褐釉。
古蹟辦說,中國早已出現海上絲綢之路,把瓷器經海路運往日本、越南、印尼、菲律賓等地,在中國沿海發現的古代沉船,都已證實此說。當時香港並不發達,沒有建窰生產瓷器的技術和能力,故在啓德出土瓷片,相信當時啓德是海上絲路的中途補給點,有人把這些瓷器物品遺留在此,又或有人從其他地方遷徙到此,把瓷器一併帶來。

出土宋代瓷片

研究合適保育方案

古蹟辦說,以往本港也曾發掘出宋代瓷器,而宋代瓷器具有陶瓷和歷史的研究價值,故會將啓德考古工作擴大,在附近繼續下一階段的考古發掘。但根據啓德發展計劃,該處地點將會有密集式發展,故考古工作需加緊進行。古蹟辦又會把出土瓷片詳細分析及整理,再考慮合適的保育方案。

話你知:海上絲路見證中西通商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主要有東海起航和南海起航航線。自漢朝開始,中國與馬來半島便有所接觸,唐代以後往來更加密切,中西貿易也利用此航道作交易之道,這就是海上絲綢之路。海上通道在隋唐時主要運送貨物是絲綢,所以大家都把這條連接東西方的海道叫作海上絲綢之路。到了宋元時期,中國瓷器漸漸成為主要貨物,因此,人們也把它叫作「海上陶瓷之路」;除此外外,從西方輸入的商品主要是香料,故此航道也被稱作「海上香料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