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脷 - 蔡瀾

方 脷 - 蔡瀾

香港四大海鮮:方脷、三刀、冧蚌、紅斑。我們在流浮山,吃到一尾大方脷。朱振藩說牠屬舌鰨科,體扁鱗細,外形「短度闊封」,以頭部扁圓而呈「方」狀,因此得名。
方脷也是產於鹹淡水交界,從前量多,當今已差不多被吃得絕種,甚為難得,只有真正喜歡的人才捨得花那麼多錢。一般也都是清蒸,但我們豪華,煎來吃。
在傳統的筵席裏,方脷極少出現,一是物以稀為貴,量少無法供應;另一是廣東人心目中,「扁撻撻」的東西就有被人看扁之意,很不吉利,所以討個方脷的名字,以求「四方皆利」的口采。
方脷蒸起來,以背朝下,腹朝上。因為背肉厚,難於蒸熟,是有道理的。而且背上的皮呈褐色,並不比腹部的雪白漂亮,也是原因之一。
帶卵的方脷更為稀有,牠的肉質鮮美之餘,魚卵更有嚼勁和香甜。我一生人之中方脷卵吃過無數,但就沒試過有精子,日本人稱為「白子」的方脷子,難得也是因為雄性方脷精子不多之故吧。
一說到龍脷,那就是窮親戚了,產量多,養的更多,一點也不值錢。同種的左口,也就是比目魚,都不受重視。其實只要是野生的,加上師傅精湛的蒸魚手藝,還是吃得過的。年輕人不知什麼叫方脷,龍脷和左口的肉也比石斑細膩。方脷絕種後,就輪到龍脷和左口了。
當今最賤最賤的是方脷的另一房親戚,叫為Flounder,小種的被大量飼養,出到海鮮店放進一個長方形的透明塑膠盒中,一隻叠一隻,像堆線裝書,看到了感到滑稽和愚蠢。
此養殖魚淡而無味,如嚼發泡膠,吃後吐出許多渣來。
長在大西洋的大起來四五尺,有數十斤重,肉當然不是那麼細膩,但只切其魚邊來吃,中間如混有啫喱,是天下美味。早年Hugo's有此道菜,我叫他們西餐中煮,用豉汁蒸,至今還不斷地懷念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