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腳鱲 - 蔡瀾

黃腳鱲 - 蔡瀾

後來我們談到黃腳鱲,這可是香港流浮山得天獨厚的海產,但在台灣也有黃腳鱲,產於西部海岸線和各河川出海口處,與烏格、赤?、嘉鱲等同屬鯛類,學名「黃鰭鯛」,又有「赤鰭」、「赤翅」等的別名。
棲息環境都在淡、鹹水之交的海域,黃腳鱲有一副堅銳的利齒,配合一對靈活的眼珠,以及敏捷的鰭部,專門獵食小蝦、小貝和小蟹。
據朱振藩記,黃腳鱲十分精明,「黠到會騙人」,對魚餌輕啄幾下,不輕易上釣,在秋冬盛產時節,漁人只有用拋網的手法捕捉。
所謂「拋網」,就是先把蜆類的貝殼搗爛,扔入海中,產生極濃的腥味,在水中散去,黃腳鱲聞之,群往搶食,這種手法,也叫「引鱲」。
在此之前,漁人將長竹竿牢插於蠔堆石隙之間,以此為記號再設網拋之,一旦引到黃腳鱲,一人拋網下海,另一人潛進水中,把魚包圍,即能捕之。說得很複雜,我沒看人那麼抓過。
香港的人則多是以魚竿釣之。野生黃腳鱲難求,今天到流浮山,也看到很多外地來的人拿了道具,準備到流浮山釣幾尾蒸來吃。
我一看開始擔心,那麼多人來釣,流浮山的不是給他們抓光?「海灣酒家」的肥妹姐笑着向我說:「他們釣不到的」。
「為什麼?」我問。
「釣黃腳鱲需要認識牠們的性情,就算流浮山的人也沒幾個學會,那有那麼容易釣到?」我一聽肥妹姐那麼說才安心起來。
老鼠斑等難尋,我吃魚,最愛的也是黃腳鱲吧?第一次來香港,在河內道的「小欖公」吃了一尾,即刻上癮,其香味從廚房一端出來就聞得到魚香,問你厲不厲害?
因為愛吃,對黃腳鱲的形態多加研究,一直做比較。有時在菜市場中看到一尾,魚販一直向我推銷,說是野生的,還把釣鈎挖出來證明,我一看就知道是養的,騙不了我。